7月17日21时,在德州三八路岔河桥西侧的河岸边,约十人一字排开,或拿着鱼竿抛向水中,或低头弄着鱼线。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鱼竿,在水边从傍晚一直坐到次日。
进入夏天之后,人更容易感到疲惫,当市民陆续入眠的时候,而他们却愈发精神,享受着难得的平静。他们,是城市里的“夜钓人”。
夜钓是生活的“解压药”
王致远(化名)简单吃了几口饭,便来到了河边,25岁的他是自认为是圈子里最年轻的夜钓人。2019年参加工作后,王致远便喜欢上了钓鱼,只要不是阴雨天,总能在这里看到他的身影。
天黑之前出门,晚上十点多钟回家,在旁人看来连续钓鱼五个小时,已经很不可思议,但王致远其实是每天最早走的,一些老钓友拿起鱼竿就有了比年轻人更充沛的精力。对于夜钓人来说,等待是对心态的考验,而鱼上钩的那一刻,欣喜和解压之感又令一切等待变得值得。
和其他夜钓人一样,王致远家住在中心城区,有时他是和朋友一起来夜钓,但是中间也很少交流,只是盯着水里的浮漂。当旁人问起今晚的成绩时,王致远比划出一个零的手势,对他而言,更享受钓鱼本身的乐趣,上钩的鱼不论大小都会放生,自己也曾经下班后刷手机、玩游戏,但更多是在打发时间,而非休息。如今,王致远觉得钓鱼更能让人感到放松。
55岁的马明(化名)也认同这个说法,作为纺织厂的维修工,他一上班就面对着轰隆作响的机器,一度感觉有些神经衰弱。2019年年初,马明偶然刷到了钓鱼的短视频,突然来了兴致,当天便买了渔具。
因为白天需要工作,马明都是在傍晚钓鱼。因为要负责数十台设备,马明总是在抢工时,感觉像被人拖着走。而握住鱼竿后,他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
小爱好里也有“大门道”
当有人询问夜钓时有什么趣事、难忘事,得到的答复基本是“没有”。而在聊起钓鱼的装备时,夜钓人便打开了话匣子,鱼竿鱼饵、板凳靠椅、大盘蚊香,再加上一盏渔具灯,这些装备便是他们的标配。
但说起如何挑选夜钓装备,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愿意购买数千元的高端鱼竿,有的人坚持自己调配鱼饵,有的人认为渔具灯合适就能事半功倍。
夜钓人之间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虽然没有在河边留下记号,也不需要事先交流,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区域。
“白天的光照强烈、水温也很高,大鱼就都躲到了深水区域。天黑以后,大鱼便游到氧气充分的近岸浅水觅食,这时下钩更容易有收获。”虽然只有两年的钓龄,但王致远对夜钓已经颇有心得。在他看来,防蚊用品才是夜钓的必需品,渔具灯发出的蓝色会吸引飞虫,特别是夏天很多人穿短裤,如果不做好防护,来“光顾”的蚊子绝对会比上钩的鱼要多。
“也有些人不理解我们”
在不喜欢钓鱼的人看来,夜钓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不仅仅费时费力,还影响了白天休息。对于爱好者而言,能够在独处当中收获许多。夜钓人的年龄大多为30岁至50岁,对这些人而言,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多半不愿跟家人说,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过了需要别人帮忙拿主意的年纪。只要是暂时不去想,独处一会就能把这些事情理顺,也就少了很多烦恼。
身边有很多人问过马明,为什么要把难得的休息时间,花费在几乎没有回报的钓鱼上,妻子也曾有过抱怨,说更愿意让自己晚上分担一些家务。他也曾问过其他钓友,怎么说服家人支持自己,至少也要理解自己,但没有得到过满意的答案。“或许在她看来,钓鱼这项爱好,和在外面打麻将并没有什么不同,都像是躲了起来,没有帮上家里的任何忙。”马明说。
“前几年我的孩子在读高中,怕回家太晚吵到他休息,就很少去夜钓了。直到今年高考结束了,才捡起了这个爱好。”一名中年的男钓友一边摆弄鱼饵,一边自顾自地说着。他的话语引起了很多夜钓人的共鸣,他们接连说着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暂时搁置自己爱好的经历。
“夜钓其实是消遣,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还是要面对生活本身。”另一名男钓友认真地说。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风林 摄影 高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