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婷
以前,我家院外有几棵碗口粗的大枣树。每到秋天,树上挂满了红的、青的大枣子,红的像葡萄,青的像宝石。看着枣儿压弯枝的丰收景象,母亲经常高兴得合不拢嘴。
母亲说枣不娇贵、好养,是老百姓的“铁杆庄稼”。母亲的眼里,枣儿不仅甜甜蜜蜜的好吃,还可以作补药治病。俗话说“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用现代话来说,枣就是天然美容的食品。不仅如此,在家乡人的思想意识里,枣还和生活有着很多渊源:逢年过节的时候,端上一盘醉枣,各家各户用大枣蒸枣花卷、枣粘窝窝、枣粽子自己吃和用来作礼品,招待宾客;孩子结婚的大喜日子里,在喜床上放上一些大枣、花生、栗子,寓意着“枣”“生”贵“子”……
母亲喜欢枣,老家的房前屋后栽满了大大小小的枣树。只要不刮风下雨,母亲便和大娘、大婶们坐在枣树搭成的绿荫里纳鞋底。那长长的麻线在她的手里快速地飞舞着,穿织着那些苦涩却又乐观的岁月。那时,在我的眼里,枯瘦如柴的母亲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就如枣树那遒劲的虬枝一样,在清贫如洗的日子里顽强地编织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枣树开花的时候,方圆几里都飘满了清甜的味道,成群的蜜蜂便会赶来采蜜。那一撮撮米黄色的枣花镶嵌在嫩绿油亮的枝叶间碎碎淡淡地开着,蜜蜂欢快地穿梭在其中。我常想,母亲就如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充满生机和希望地为生活在贫困岁月里的子女们采集着甜蜜的日子。
每年枣儿丰收了,除了左邻右舍大人孩子路过采摘吃以外,剩余的用木棍打下收起,分给亲戚。树梢残留着的零星的枣儿,村里的孩子就会上去采摘,母亲总是乐呵呵地说:“摘吧,小心别摔着。”这一刻,很有“堂前扑枣任西邻”的温暖。摘下的枣儿,在刚开始收集的时候吃几个大红枣之后,母亲就再也不让我们随便吃了,留下来晒干,寄给远方亲戚一些,剩余装入口袋,挂在房梁上,留着过年用。无论谁家喜事来寻,母亲都会大方地大把送人,临走还说一声“要用再来”。
如今,母亲已驾鹤西去,老枣树也已不复存在。但是,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下顽强地生存,艰辛地哺育三代人成长,用温和的性情和慈爱的胸襟为她的子女们孕育着甜美而安静的日子;红枣飘满了清甜的味道……这些艰难岁月里的甜蜜回忆,久久停留在脑海里,屹立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