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琪
坐在电脑旁,手指轻扬,敲击键盘,很久就打算写一篇看电影的文章,现在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迈入了信息裂变的时代,接受的信息多种多样,可儿时看电影的日子,还时时萦绕在记忆深处,毕竟在那个信息闭塞、文化匮乏的年代,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新时代的电影不仅制作精良,影城的装饰与服务更加人性化,坐在影城里看电影是一种享受。
最早看电影,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候乡下难得看一场电影,一次,听说邻村要放映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与《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部都是我没看过的影片,尽管邻村离我们有十几里的路程,也没有阻挡住我们的脚步,晚上赶到电影没有放映之前终于到了,那时候的电影是露天电影,简单的两个杆子稳定后,中间挂上影布,后面架好放映机就可以放映了。刚放完第一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突然停电了,听说要过2个小时后才能来电,可人们都不愿意离去,足足等了2个多小时,终于来电了。因为路远,看完电影返到家里的时候,东方已经破晓了。因为看电影,一宿没睡,第二天在课堂上打瞌睡,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电影《少林寺》在全国公映的时候,恰好我与弟弟在舅舅家做客。舅舅领着我和弟弟还有表哥,坐上火车一起到小县城去看,那是我第一次在县城里的电影院看电影,被影片中精彩的武打镜头所吸引,回来后,便模仿电影里的武打动作,真是开心极了,童年看电影的情景终身难忘。
小时候家在乡下,村庄不算大也称不上小,整个村子两千人左右。就是在这不大不小的村子里,看露天电影几乎成了全村男女老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更算得上是梦寐以求的“乐事”了。
消息往往传得飞快。先是有大队门前老槐树杈上的大高音喇叭向全村播报,紧跟着便免不了会有几个好事者有意无意地跑到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只要有来村庄放电影的喜讯,瞬间就会传遍村子的角角落落,整个村庄立马会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临近傍晚,男女老少次第来到放映场地,便也看见三两个年轻人在前面搭建幕布,动作娴熟而麻利,他们是公社文化站那边派过来的放映员。随着两根粗长的绳子将幕布的四个角固定在架子上,整个幕布搭建完成。再经过一番忙碌,放映机安装完毕,发电机从场地不远处嗡嗡响起,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电影开始放映了。
夜幕降临,放映前场内总是显得比较喧哗。有谈天说地的,有评论家长里短的,有讲述邻村最近发生的奇闻怪事的,有小声哼着莫名的小调独自打发时光的,有小孩子呼唤大人或大人叫喊小孩子的,不时哪个角落还会传出谁家小孩子的哭闹声,更是有因急于想看到电影而不能自控地吹起口哨的,最有创意的当数从某个角落里传来的阵阵模仿公鸡打鸣的声音,悠扬而尖厉……
随着放映机旁灯光烁起,人群似乎显得稍微安静了一些,同时会有少数人不由自主地站起、回头、向灯光亮起处注视、观望。一场场的电影,为我们圆了儿时的电影梦。
后来由于看电影,因为喜欢《铁道游击队》《刘三姐》《少林寺》《闪闪红星》等电影里的人物,喜欢看书和文学创作的我,开始尝试向杂志社和报刊投稿。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国内千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6000余篇。感谢儿时看电影的日子,引领我走上创作之路,感谢电影,充实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