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责任制档案:见证让农村巨变的伟大实践

  农业生产责任制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它是人民群众的一次伟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德州市档案馆馆藏1978年至1985年德州农业生产责任制档案,真实记录着改革开放后,德州农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研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史料。

1980年德州关于生产责任制的文件

德州1978年开始“责任制”

德州地区农业生产责任制是从1978年开始恢复和发展的。

1978年7月,乐陵县实行了五定一奖联产到组,干好秋后能多分粮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地委、行署顶着巨大压力全力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同时制定了“按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坚持粮棉一齐抓,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抓棉花”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赞同和支持。1981年,生产责任制得到大发展。截至当年5月,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的生产队占总生产队的96.2%。

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联产计酬到劳。即包产到作业组或劳动力个体。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减产受罚。根据劳力强弱、土质好坏、产量高低和种植面积等定包产指标和劳动报酬。本着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则,使社员经过努力有产可超,有奖可得。许多生产队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核算,统一分配。采取这种形式的生产队占全区总数的19.8%。

二是大包干到户。全区80%的生产队实行这种形式。大包干是在坚持生产队的主体经济地位和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社员按规定向生产队交集体提留款(粮),其余部分全归社员所有。以合同形式,一定几年不变。

三是专业承包。按经营项目划分专业户,一般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副业、农机灌溉、服务业、运输业等。

四是经济合作体。农民组员联合起来的一种新合作形式。据1984年统计,全区有各种行业的联合体共3547个,其中种植业30个、畜牧业38个、渔业119个。

1982年,德州粮棉双增产登上《人民日报》头版

“粮棉双增产”得到中央肯定

1982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抓住‘金’大上‘银’日子越过越喜人!”》为题,报道了德州地区在短期内实现粮棉双增产的经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文章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德州的做法,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到1983年,德州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415斤提高到930斤,总产由30.26亿斤增加到47.43亿斤,单产增长1.24倍,总产增长56.7%;棉花单产由1978年的24斤提高到152斤,总产由39.1万担增加到669.7万担,单产增长5.3倍,总产增长16倍,成为全国粮棉生产大区,提前两年实现“六五”规划指标。

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电视机等高档商品在农村的销售量大大增加。社员形容自己的生活是:“一年四季吃细粮,住着新建砖瓦房,衣服被褥里表新,车子一骑上银行”。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想富不敢富,富了不露富,怕当“暴发户”,现在是争着富、赛着富,谁富谁光荣。群众对党的路线认了,对党的政策信了,对党亲了,对干部近了,党的威信得到明显提高。

责任制实行后效果显著,德州农民自编节目,歌颂党的农村政策

对各项改革都有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各项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政治保障,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人民群众是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农业生产责任制从萌芽到完善,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结果。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他们的创造精神,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

隋桂婷

相关阅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