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图案
介绍《虎啸山林》作品
烙刻启功书法作品
葫芦茶壶
王登伟指导学生制作葫芦烙画
德州新闻网讯 文/图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苏安矗
葫芦,有着“福禄”的美好寓意,葫芦烙画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乐陵人王登伟是葫芦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在方寸间,烙画出了“大千世界”。
11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王登伟创办的伟凡葫芦工作室,仿佛走进魔幻的葫芦世界——有一米多高的亚腰葫芦,有弥勒佛似的大肚葫芦,有疙瘩葫芦,有鸡蛋葫芦,有纤细的长柄葫芦。不仅大小形态各异,仔细一看,葫芦上面还烙刻着题材内容丰富、刻画精美的图案,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有飞禽走兽,有十二生肖,每一件作品都惟妙惟肖。此外,这里还有葫芦鼓、葫芦茶壶、葫芦丝、葫芦灯、葫芦表、葫芦玩具。
此时,王登伟正聚精会神绘制着一幅花鸟图,绘制好图案,他放下画笔,将电烙铁调好温度,开始在葫芦上进行创作。
“烙画其实就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高温加热,在葫芦表面勾画烘烫产生深浅变化并形成图案,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要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王登伟一边烙画一边与记者攀谈起来。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立体感强,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方油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王登伟继续介绍,“烙画讲究细致入微,每一笔勾勒回转、每一笔起承转合,全凭手中一股巧劲,需要创作者长时间地反复练习。”
“我小时候就对葫芦情有独钟,爷爷热衷于种葫芦,还曾送过我两只。我父亲是维修家电的,家里有电烙铁。初中的时候,我就用电烙铁在其中一只葫芦上刻了字,从此,这两只葫芦便一直伴我左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们。”王登伟说,这是他与葫芦最初的结缘。
33岁的王登伟如今是一名企业职工,而创作葫芦烙画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2019年,他在抖音浏览视频时,偶然看到葫芦烙画大师刘兴会正在直播。此后,他便在线下依照刘老师所教授的方法研习烙画,还加入了刘老师创建的微信群。王登伟学得特别认真,每天晚上7点准时进群签到,一直钻研到至少晚上12点,第二天保证准时交作业,就这样坚持了两年时间。
“那两年进步特别快,把所有应酬都推掉了,一门心思钻研烙画技艺。”王登伟回忆说,他跟着刘兴会老师学会了各种烙画技巧,包括精工和压葫烫。
王登伟边说边拿起《虎啸山林》和《大展宏图》两件作品,打趣地问:“看出不同了吗?老虎是精工画,花了10天完工,老鹰是粗工画,只用3天,呈现出的效果也不一样,一件虎纹细密精致,另一件的翅羽则显得相对粗糙。”
记者发现,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故事,王登伟讲起来如数家珍:“看到这件了吧,取名《龙马精神》,我花了3个月才完工,用到很多压葫烫技艺,也就是借鉴了压花工艺,完工第二天正巧我儿子出生,你说是不是特别有寓意?”
王登伟还尝试将彩绘技艺与烙画相结合,创作出《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等一系列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佳作,其中有几件作品是他和爱人共同完成的。
“我爱人脑子活,善于彩色烙画,每天都是她负责直播,我下了班才能回工作室帮忙。”王登伟对妻子称赞有加。
因为葫芦烙画,王登伟邂逅了爱情。在一次直播教学过程中,山西的烙画爱好者董丽芝加了他的微信,不仅跟他学画,还花钱买了一件作品,这让王登伟印象深刻。没过多久,董丽芝便慕名而来,跟他实地学习烙画,帮他打理工作室,就这样,两个人渐生情愫,最终喜结连理,成为业内一段佳话。
最近,王登伟迷上了做葫芦茶壶、葫芦鼓、葫芦表。他四处拜师学艺,也会在网上跟着老师学,制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他制作的葫芦饰品、葫芦摆件等,深受好评,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作为乐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登伟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讲座、校园展示、就业培训等各类活动。很多爱好者前来跟他学习葫芦烙画,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手艺与心得传授他人。
“葫芦烙画已融入我的生命,它带给我很大的快乐,让我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感觉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很有意义,我会用一生传承与发扬好这门非遗技艺。”王登伟的语气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