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子

王阿丽

陈家有个“老院子”,“老院子”里面有鲜花美丽盛开,有美文佳句细细咀嚼,有音乐视频慢慢品味,有禽虫、飞鸟、白云、江河、山川。“老院子”里住着老、中、青、少四代12口人,有北京的侄女、南京的女儿、武汉的外甥女,还有在老家的陈家兄妹和老母亲。这个“老院子”是我家的微信群——“陈家院子”。

当初,侄女建这个微信群,让我起个群聊名称,想了一会儿,曾看过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本想冠名为“陈家大院”,生怕这个名起大了,我们平常百姓家还是谓之“陈家院子”比较适中。

每天晚上“陈家院子”是最闹腾的时候,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出差了或是旅游了,甭管是耐看的风景,还是搞笑的动作,都无须选择地上传至“陈家院子”,让家人在第一时间饱饱眼福,孩子们毫无保留地进行点评。照片上传多了,总结出了每个人的拍照招牌动作:先生的一指禅、小姑的手托香腮、我的随风摇摆……侄女自制了一盘麻辣香锅奉上,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好菜!大家满地流口水。“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下面请各位看官帮看看给小宝预选的毛衣,各抒己见,投票表决。”哟,小姑登场了,接下来是数十张淘宝截屏毛衣图片,我和先生、婆婆一起看了后,进行3人投票,敲定看好的毛衣投了票;侄女那边也不甘落后,夫妻二人商定后投了赞成票,最后合并搞定所要购买的毛衣款式。

在“陈家院子”,我们做长辈的经常会发一些励志、富有哲理性的文章,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她们知晓读哲学书可以培养大气,读专业书可以培养才气,行探索之路可挖掘自身潜力,行助人之路可扩大胸界等道理。

“陈家院子”还是答疑解惑的平台。读大学的女儿和外甥女,经常在院子中发些有关数学、会计的题目求解,这时先生无论是在就餐还是看电视,立即进入解题状态,前方告急,后方哪有不支援的道理呢?当医生的小姑总会在季节变换时在“陈家院子”及时提醒孩子们,孩子患病时给予服药指导,我们这些“医生助理”进行服药督促,让远在异乡的孩子们感受到亲人就在身边。

今年夏天,在外地出差的我,发现81岁的婆婆加入了“陈家院子”,听到婆婆微信中关心的语音,泪水夺眶而出,立即回复:听到妈妈的声音,好亲切。

总说通讯方式的进步疏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在我看来,只要心在一起,距离不是问题。愿天下更多的“院子”永远充满欢声笑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