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时光暖


  儿时,老家的房子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平房,坐北朝南,方方正正,房梁高,门窗大。每至冬天,出奇的冷,即便是把窗户用旧书糊上好几层,房门也挂上厚厚的棉帘子,仍堵不住丝丝寒意的入侵。
  那会儿既没空调也没暖气,更没有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所以,冬夜就显得格外寒冷而漫长。每每吃了晚饭,我就搬起小马扎,坐在煤炉前,一边取暖,一边读闲书消磨时光。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爱上了冬夜读书。
  母亲每晚都会坐在煤炉前,缝补着一件又一件的棉衣、棉裤;父亲泡上一壶滚烫的茶,浅尝慢品,向母亲讲述着他所知道的奇闻趣事;而我,就静坐于煤炉旁,拥着依依亲情,伴着浓浓烟火,畅游于白纸黑字间,如痴如醉。
  如果说煤炉带给我身体上的温暖,那么书籍则带给我心灵上的和煦。无数个天寒地冻的夜里,我围着煤炉,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从楚辞汉赋的旖旎绮丽,到唐宋诗词的风流倜傥;从江湖恩仇的刀光剑影,到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渐渐地养成了夜里读书的习惯,尤喜在寒冷的冬夜里读书。一本本书籍,不仅为我打开了一个横跨古今中外,走遍大江南北的窗口,更是驱走了那无数个冬夜里的寒冷,充盈温暖着那一段段时光。
  母亲心疼我熬夜看书,不爱惜自己身体,常劝我早点睡觉。父亲知道后,则数落母亲:“吃这点苦你就心疼啊?如果他吃不了读书的苦,那就像咱们一样,吃一辈子不读书的亏! ”
  我深知父亲讲的有道理,在慢慢成长过程中,也渐渐体会到了读书之苦和读书之获。正如袁枚诗云:“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不仅深刻地道出了冬夜读书有着还债般的苦,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唯有在寒窗内才能静心读书,才能寻找自我,得到升华。
  习惯一旦养成,再加上兴趣使然,其实冬夜读书,不仅能在苦中寻乐,更能品出它独有的滋味,尝到不一样的甜头。春日读书,人慵懒倦怠;夏日读书,人容易心烦意躁;秋日读书,人容易惆怅感伤。唯有天寒地冻的冬夜读书,更能头脑冷静、心无杂念,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认知,才会更为深刻、通透。
  加上冬夜是寂静的,没有春夜的乱红飞过,没有夏夜的蝉鸣蛙鼓,也没有秋夜的清风明月,尽管捧起一本书,专心致志,甚至可以忘乎所以。书中自有春风,书中自有夏雨,书中自有秋月……所以,书,可以抵御呼啸寒风,可以融化厚厚坚冰,可以慰藉人在旅途的疲惫与忧伤。
  我们常谈到“冬令进补”。在我看来,不仅身体要“冬补”,如吃火锅、喝羊汤等,心灵同样需要“冬补”,那非冬夜读书莫属。不管是读哲学历史,还是散文小说,亦或是诗词歌赋,都可以把心灵“补”得更为充盈,把灵魂“补”得更为有趣。
  林语堂说过:“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取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一炉炭火,隔断了屋外的风雪,围炉而坐,把盏执茶,茶香书香交织,这便是读书的意境,也是读书人的心境。
  一本书,一如照亮冬夜的光,辉映着煤炉的火苗,跳动着点燃的希望。细细品读,不仅能抵御季节的寒冷,更能让人生熨帖,让时光温暖!□马庆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