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上发现“结肠息肉”几个字,是否让你心头一紧?先别慌,并非所有息肉都与癌划等号。它们是敌是友?读懂这些,你就能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简单来说,带蒂、光滑、小于2厘米的结肠息肉,大概率是“良性”;扁平、出血、大于2厘米的结肠息肉,就需要警惕“恶性”的可能了。
大小、形态、病理类型,这三把标尺,能为你快速丈量出结肠息肉的危险等级。
从息肉大小看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镜诊疗科副主任姜鹏介绍,研究显示,长径在1至5毫米、6至9 毫米、10毫米及以上的息肉,病理性质为进展期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大约分别是0.6%、2.1%、13.4%,而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也就是说,大于等于5毫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小于等于5毫米的非腺瘤性息肉,进展为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极低。特别是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多发性息肉,若活检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则无须切除;但对于凹陷、扁平、锯齿状或有绒毛成分的息肉,即使小于等于5毫米,也建议切除。
从镜下形态看
边缘平坦、光滑、圆润的息肉,通常是良性的,若小于等于5毫米,可以随访观察。

如果外观粗糙,有凹陷、扁平、溃疡、出血或坏死、星芒状开口,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很大,一定要切除。
从病理类型看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为非肿瘤性息肉,良性居多,其中增生性息肉最不容易恶化。
腺瘤性息肉(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病变、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均为肿瘤性息肉,恶性居多。
尽管只有约5%的腺瘤性息肉会恶变成癌,但85%到9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成。因此,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建议切除。
专家介绍

姜鹏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镜诊疗科副主任
专业擅长:消化道早癌筛查技术、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以及食管、幽门、十二指肠、结直肠狭窄等支架置入治疗,贲门失驰缓症内镜隧道内环形肌切开术、扩张治疗,食道异物取出术,内镜下胃造瘘术,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植入术,内镜下内痔治疗术等内镜微创治疗及电子支气管镜常规检查等。担任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等。
专家门诊坐诊时间
姜鹏:每周二(内镜诊疗科门诊)

长按二维码在线预约
预约电话:0534-2488088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晓军 编辑|张洁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