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割积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中医外治疗法,融合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因时制宜”的治疗思路。该疗法选择在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十进行,正是基于夏秋之交“湿气尚存,易困脾土”的气候特点,以及人体气血随自然节律变化的生理规律。通过在小儿手掌特定部位施行微创操作,取出少量皮下脂肪,形成良性刺激,以通调经络、振奋脾阳、化解湿滞,从而有助于改善小儿脾胃运化功能。
为什么小儿割积选择农历八月初一到初十?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初十这十天进行小儿割积治疗,是植根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并结合了季节气候特点、脏腑经络气血运行规律所形成的特色时间疗法。
气候特点与脾的关系:农历八月初时节已入秋,但长夏之湿未完全消退,天气开始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此时湿邪易困脾,而寒邪初起亦易伤脾阳。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喜燥恶湿,易为湿困。这个时节恰好是小儿脾胃病如疳积、厌食的高发或加重时期。自然界的气机变化与人体脾经的气血运行处于“同步”状态,此时施以外治干预,更容易撬动和激发脾胃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季节变化确实可能对人体多项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包括免疫、内分泌与消化系统等。在季节转换期实施割积这类良性微创刺激,可借助机体自身的适应与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代谢与自我修复能力,进而辅助改善消化功能。
温馨提示:
小儿割积属于中医外治专业操作,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家长请勿自行实施。如有相关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咨询专业中医师。本疗法效果因人体质不同而异,请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后理性选择。
本文仅为健康知识分享,不构成医疗建议。具体治疗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专家简介
刘世超
中医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医药调理、治疗小儿体虚感冒、咳嗽、厌食、便秘、抽动、盗汗、紫癜等疾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琰 编辑|马雨生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