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乡村振兴·双镇百村调研行” | 大段村:拓宽致富路 日子有奔头

近日,走进禹城市张庄镇大段村,水泥路旁的绿化带里,冬青泛绿,金枝槐澄黄,在寒冷的时节里,展现着勃勃生机。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开展中心村建设以来,都修成了水泥路,村民出行方便多了。” 陪同的镇党委书记赵蒙边走边介绍。

自2021年被列为全市“双镇百村”中心村以来,大段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废旧宅基,改善村容村貌;发展蔬菜大棚促进村民增收;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村民幸福感不断增强。2023年,该村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2年,大段村在张庄镇政府支持下,投资60万元对村内五横两纵共7条道路进行硬化,两边还修了排水沟、绿化带。响应张庄镇“唤醒村域沉睡资源”的号召,开展闲散地、边角地整理,整理宅基地30亩种植油葵,河边沟沿种植油菜,形成风景“画廊”,不仅了美村庄,还实现了集体增收。

“家里有两处闲宅,破败不堪,前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进行了整平,统一种植了油葵,一年两季差不多能收800多斤油葵籽,能榨300多斤油,市场价能卖到3000余元。”村民段明更说,自己有了收入,村庄环境也整洁了。

废旧宅基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盖厂房上项目。

大段村村民段焕亮在济南从事智能晾衣机生产,月产量超过10000台,产品在行业内颇有名气。为了促进集体和村民增收,村党支部书记段明远多次动员段焕亮回村办厂。去年春天,段焕亮终于同意在村里建条生产线。

段明远动员村民拆除4座废旧宅基,村集体租用村民宅基,建起1000平方米的共富车间。去年11月车间竣工,与段焕亮的公司签订租赁协议,并开始引进生产设备。根据协议,企业每年给村里租金3万元,可解决50余名村民就业。

另外,村里还利用以前的一个办公室,建成了共富工坊,让村里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

共富工坊与生产假发、首饰的企业合作,为村民提供计件工作。工人可自由支配工作时间,不耽误做饭、接孩子等家务事。干得好的每月工资可达到3000元,少的一般能拿到1000余元。经常来这干活的有20余人。

村民刘淑英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对记者说:“我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去打工,共富工坊让我顾家增收两不误。”

中心村的任务,不仅是要把自己村子建设好,更要带动周边村子一起发展。

2016年,大段村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利用上级扶持资金购置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3台大型农机,为本村与周边村提供农机服务,每年为集体增收5万余元。合作社流转土地150亩,建设30个冬暖大棚,租给村民种植,一年为集体增收13万元。

“村里了有了收入,就想着为村民办点实事。2023年,镇党委政府和大段村党支部共同出资,利用原来村小学的教室,建设了幸福食堂,每周五为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顿免费午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晶莹介绍。

大段村现有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48人,幸福食堂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每逢重阳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幸福食堂还开展“饺子宴”“团圆宴”等活动,并组织义务理发、义诊等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节日的氛围。

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村集体新修了百姓大舞台,出资购买了音箱、乐器、服装、道具等,成立了龙马庄户剧团。剧团不仅承包了各个节日的文艺汇演,每周还固定到附近各个村子里巡演。

剧团还将新时代新农村的喜人变化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喜看农村新变化》《张庄好儿女》等唱段传唱。通过身边人演身边事,激发起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镇上一直倡导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看戏的多了,唱戏的也多了,潜移默化,惹是生非的人少了。村里风清气正,俺们工作也好干了。俺村现在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哼着小曲过日子’,群众的精气神和幸福感越来越强、越来越足。”段明远深有感触地说。




德州日报社新媒体出品

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杨统军 陈利平
编辑|徐冬晓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