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安振全

安振全,男,1999年1月出生,武城县老城镇吕洼村人,武城县红十字会志愿者,武城县蓝天救援协会正式队员。多年来,他扎根乡村热心助人,活跃在公益一线甘于奉献,2025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陌生患者点亮生命之光,用点滴行动诠释着“见义勇为”的真谛,成为乡邻和队友眼中的“暖心人”。

生命的“摆渡人”

“能救人一命,这是多大的缘分!”2025年3月,安振全的这句话,让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救援正式启程。

2020年,安振全在武城县红十字会组织的“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科普活动”中,就主动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他说:“当时就想着,万一能配上,就能救个人,多有意义。”2025年2月,武城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他,告知其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询问是否愿意捐献。“捐!当然捐!”安振全没有丝毫犹豫,可家人却犯了愁:“听说捐这个对身体不好,你可得想清楚。”为打消家人顾虑,安振全拉着正准备结婚的“妻子”一起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科普讲座,看捐献流程视频,听医护人员讲解。“现在医学很成熟,捐献对身体没影响,还能救人家一条命,这是积德的事。”他一遍遍劝说,最终得到全家支持。

2025年4月,安振全在医院完成捐献。采集过程中,他忍着轻微不适,始终笑着跟医护人员说“没事”。当得知造血干细胞成功输入患者体内时,他特意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达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复,好好生活。”这次捐献,让他成为武城县第10例、德州市第9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救援一线的“践行者”

作为武城县蓝天救援协会正式队员,安振全常说:“穿上这身队服,就得多一份责任。”自2022年加入协会以来,他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把训练当实战,把救援当使命,时刻准备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为提升救援技能,他从不缺席协会的每一次培训。绳索救援、水域搜救、急救包扎……这些课目他反复练习,笔记记了3本,实操练到手上磨出茧子。

2024年夏天,武城县遭遇强降雨,部分村庄积水严重。安振全主动请缨加入防汛突击队,驾驶冲锋舟在齐腰深的水里转移被困群众。有位老人不愿离开老宅,他耐心劝说:“大爷,水还在涨,先跟我们去安置点,等水退了我再陪您回来看看。”最终,他和队友连续奋战36小时,成功转移群众120余人。除了紧急救援,安振全还积极参与公益保障。2023年以来,他先后参与武城县马拉松赛事保障、中小学生防溺水宣传、社区应急知识培训等活动40余场,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队友们说:“振全干活实在,不管是搬设备还是教技能,从不挑肥拣瘦,有他在,大家心里都踏实。”

琐碎日常里的暖心坚守

在吕洼村,提起安振全,乡亲们总会说:“振全这小子,眼里有活儿,心里装着大伙儿。”作为土生土长的吕洼村人,他把“帮衬邻里”当成习惯,哪家有难处,总能得到他伸出的援助之手。

村里的独居老人吕大爷行动不便,安振全每周都要去两三趟,帮着买菜、扛米面,冬天提前把煤球送到院里,夏天定期检查电线是否老化。2024年秋收时节,村民张大爷因突发疾病住院,家里的三亩玉米眼看要烂在地里,安振全得知后,用自己的收割机帮张大爷抢收完毕,还帮着联系商贩卖掉,将钱款一分不少送到张大爷家人手中。“都是乡里乡亲,搭把手是应该的。”面对感谢,他总这样轻描淡写。

安振全是村里的“矛盾调解员”。邻里因宅基地边界起争执、婆媳为家务拌嘴,只要他到场,总能耐心劝和。他常说:“村里过日子,哪有舌头不碰牙的?退一步就啥都过去了。”在他的带动下,吕洼村邻里纠纷少了,互助氛围更浓了。

日常之中见真情,关键时刻显身手。从村里的“热心肠”到生命的“摆渡人”,再到救援一线的“逆行者”,安振全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见义勇为”四个字刻进了日常。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每一次伸手、每一次冲锋,温暖着身边人,也照亮了更多人参与公益的路。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