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珍,女,中共党员,1991年07月出生,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航天育种实验室主任。自2018年入职以来,她扎根农业科研一线,7年间服务农户马铃薯种植面积超千亩,带动增收300万元。2022年,希森集团正式开启马铃薯“航天育种”,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将20个优良组合的2万粒马铃薯生籽搭载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驻留中国空间站6个月,实现了山东省马铃薯航天育种“零的突破”。她曾荣获“山东省省级乡村好青年”“齐鲁先锋”“德州市创新榜样”等称号。
风吹日晒 只为育好一粒种子
1991年,王珍珍出生在临邑县邓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耕地、播种、拔草,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小时候,每年种小麦、玉米前,父母到处打听,看谁家种子产量高就买谁家的。”从那时候起,王珍珍深知一粒好种子的重要性。长大后,这种情感驱使她在高考志愿填报选择了园艺专业。
2018年,王珍珍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满怀期待地开启了自己的育种生涯。
没想到,初到田间,王珍珍就遭遇了考验。2020年“五一”假期,正是马铃薯育种的大田播种时节,她跟随团队去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试验田播种。商都素有“薯都”之称,但那里的天气让人望而却步。大风吹起来,人都站不稳,日照强烈,涂防晒霜也不管用,这让初来乍到的王珍珍吃了不少苦头。每天,她和同事们穿着工作服,在大田里忙活,渴了喝口瓶装水,累了就坐在地里休息。一天下来,浑身是土,脸上晒得黝黑脱皮。1个月后回到家,母亲差点没认出她来。
那次经历,让王珍珍沉浸式体验了育种人的不易,也感受到育种人的坚持。
攻坚克难 马铃薯种子搭上“太空班车”
在田间不断摸爬滚打,王珍珍渐渐成长为团队中的骨干。2022年,她迎来了育种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航天育种。
2007年,科技部批准依托希森集团组建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采用紫外线照射、钴-60辐射等先进技术提升育种效率。2022年,希森集团正式开启马铃薯“航天育种”,王珍珍因在钴-60辐射育种项目中认真踏实、表现突出,被任命为该项目负责人。
领到任务的王珍珍,组建了11人的项目团队开展攻坚。当时,因为种种原因,不方便与航天搭载审核单位当面交流,只能线上联系。她提交的申请材料,一次又一次被打回来。那段时间,她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一次,对方让修改的一处内容,反复修改了五六遍后又被打回来,说再改不好就不要交了。濒临崩溃的王珍珍哭着敲开了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的办公室门,向他求教。最后,历经5个多月无数次的沟通,她准备的材料终于通过审核。
航天育种不简单,上天的种子也必须“过五关斩六将”。筛选种子时,王珍珍和11名同事“齐上阵”,在自有的280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中,一批批优选组合,最后经过3个多月不懈努力,选出了20份共计2万粒种子送审,成功拿到了希森马铃薯种子的“飞天通行证”。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一刻,王珍珍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那艘飞船上搭载了他们培育精选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那是山东的马铃薯种子首次飞向太空。
求知笃行 奔向新“暑”光
2024年9月,王珍珍像以前一样,和同事一起到内蒙古收获马铃薯。那段时间,内蒙古遭遇了多年未见的连续降雨,育种试验田里严重积水。“一铁锹挖下去,根本铲不着薯块,全是泥水,只能用手挖。”王珍珍说,原本只需半个月就能收完的120亩试验田,用了40多天才收完。“哪怕有一份材料能用,也必须收。”她坚定地说。
从事育种工作7年,经历过收获的喜悦,也感受过试验材料表现差的失落,起起落落间,王珍珍的心态变得平和坚定。
2024年,王珍珍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农业农村部项目“国内马铃薯主栽品种晚疫病抗性鉴定”。她更忙了:在去内蒙古的路上,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究班讨论课程;考试的前一天还在内蒙古试验田里挖马铃薯,晚上10点多才到达南京准备参加第二天的考试;考完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试验田。
目前,王珍珍已参与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的“高产多用途希森系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她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奋力跑好自己这一棒,和团队同事共同开创育种事业新“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