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宋延华

宋延华,女,1973年10月生,德州市第五中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从教三十载,她始终秉持“育人先育心”的理念,长期关注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即使腰患重疾,仍选择坚守讲台,用真诚的关爱和执着的坚守改变了众多学生的人生轨迹。近年来,宋延华曾获感动德城十佳教师、德城区教学能手、德州市三八红旗手、德城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在宋延华眼中,“教育”二字从来都不只是黑板上的公式与课本里的文字,更是生活中的情感陪伴。多年来,她的家始终向自己的学生敞开。放学后,班上的留守儿童会来在这里吃上一口热腾腾的家常菜,透过小小的手机屏幕与千里之外的父母诉说思念;有心事的孩子会坐在餐桌旁,向她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听她用最朴实的生活智慧化解青春的迷惘;每逢周末,那些父母仍在奔波的孩子,总会收到她“顺路来家写作业”的温柔邀约……这方小小的天地,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界限,成为孩子们心灵停泊的港湾。

她常说:“孩子的心就像块田,你多播点温暖,就少长点杂草。”曾有学生在作文里写道:“宋老师家的灯总亮到很晚很晚,像盏不眠的太阳,暖着每个路过的夜晚。”这束温暖的光,让许多缺失家庭关怀的孩子感受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常年辛勤教学让宋延华积劳成疾。2022年10月,她被确诊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日夜折磨着她——白天无法久站久坐,夜里辗转难眠。即便如此,她依然靠大把止疼药坚持上课。直到家人不断以“耽误治疗可能导致下肢瘫痪”的医嘱相劝,她才同意住院手术。得知要暂时离开挚爱的学生和讲台,她忍不住哭了。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可术后康复的每一天都是煎熬——植入钢板的剧痛让她夜不能寐,连最简单的翻身都要靠家人帮助。可当手机里弹出一条条学生发来的视频,画面里的孩子们高声喊着:“‘宋妈妈’,我们等您回来!”这位在病痛中始终坚强的老师,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她抹着眼泪说,“孩子们还在等着我。”

刚能勉强下床,她就咬牙开始了康复训练,并坚持每天躺在病床上,通过视频为后进生辅导功课、谈心鼓励。有时讲完一道题,便已脸色煞白,额角沁出细密的冷汗。医生叮嘱至少休养三个月,可当身体稍能支撑,她便悄悄去了学校。同事们见她扶着墙一步步挪进教室,既心疼又敬佩,纷纷劝她回家休息。她却摇摇头,微笑着说:“只有在课堂上,我才浑身充满力量。”

术后恢复的日子里,办公室角落那张简易折叠床成了她最亲密的“战友”:上课回来疼得受不了就躺一会儿;无法长时间坐着,就趴在床上批改作业。凭着这份坚持,她负责的两个班数学成绩在年级始终名列前茅。

她连续三年带毕业班,经常每天第一个到校备课,学生们发现她抽屉里常备止痛片,便悄悄塞来暖宝宝、护腰垫,用稚嫩的方式回应她的付出。“腰杆可弯,初心不折!老师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宋延华说。

宋延华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利用业余时间亲手为学生缝制布包。最初,这个温暖的举动只是为了弥补留守儿童“想要一个卡通包”的小小心愿;渐渐地,这些精心缝制的布包演变成了她为学生加油打气的特殊方式。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她的关爱,每一个针脚细密的布包都承载着她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她的这份情怀不仅感动了校园,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德州晚报连续三年对她为学生做包鼓励的事情进行专题报道,今年“山东教育发布”视频号也对她的事迹进行了转载,收获千余次点赞。在报道评论区,无数网友为之动容:“这位老师真的太用心了”“老师的大爱无私,都给了学生,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谢谢老师,辛苦啦”“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包,是老师把对每一位学生的爱、期望与不舍通过每一针每一线,融进包内”。

三年来,300多个精心缝制的拼布包从她的缝纫机上“走”到学生手中,有的陪伴着走进高中课堂,有的成了珍藏的毕业纪念。有家长在朋友圈晒出孩子的包:“这些碎布拼出的是背包,缝进去的却是老师满满的爱意。”

从青春到两鬓微霜,宋延华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她以腰间的钢钉诠释坚韧,用手中的布包传递温暖,凭灯下的身影书写奉献。在平凡的讲台上,她证明:教育就是用一颗赤诚之心温暖另一颗心灵,用一份无私大爱唤醒成长的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