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卫东,男,1986年10月生,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入厂16载,从车间一线操作工到工段管理者再到研发中心“带头人”,艾卫东在不断自我突破与重建过程中将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坚守一线时,他战酷暑、斗严寒,带领团队完成多个项目的建设开车;转战项目研发后,他埋头钻研、突围攻坚,与团队挑灯夜战完成项目的小试、中试,并顺利进入产业化设计阶段。过程中他始终以党员冲锋的奋进姿态诠释着“工匠精神”,先后获得7项国家专利,所带团队被评为氯碱事业部优秀青年突击队。
车间一线的“奋斗者”
进入德州实华的16年间,艾卫东有7/8的时间是在车间打磨成长的。从车间操作到工段管理者,他不仅亲历了德州实华新厂区搬迁建设及成功开车的全过程,后期又主持空压冷冻扩建,参与氯乙烯单体干燥、姜钟法无汞PVC等项目的建设开车。但令他最有成就感的还是自己作为职场新人时经历的一次“大考”。
2011年9月,正处于德州实华新厂区建设完成、装置开车前期,所有系统都需要先完成空气吹扫。当时年仅25岁的艾卫东就作为空压站建设和开车负责人承担着这项任务。作为负责人,艾卫东需要带领大家调试开机空压机、干燥机,为其他工序提供压缩空气和仪表空气,从而完成系统试压和吹扫。但是在没有循环冷却水的条件下,空压机和干燥机开启运行成为一大难题。
“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这个年轻人带着班组职工顶着“秋老虎”带来的炎热加班加点调试,没有冷却水就自己铺设水龙带接消防水为空压机和干燥机冷却,人工搭建起一个临时冷却系统。连续奋战30小时后,机器终于成功开启运行,为车间后续工序开车奠定了基础。
“那30个小时,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信念。”如今已是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的艾卫东坦言:“真正的成长,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里。”
研发实验室里的“长征路”
2023年,在氯碱行业PVC过剩、液氯滞销,传统模式举步维艰的“至暗时刻”,德州实华氯碱研发中心正式成立,“海洋”与“扬帆”项目也应运而生,这两个项目不仅承载着企业转型突围的希望,也是氯碱企业为生存发展背水一战的唯一选择。但是作为项目“操作者”和“指挥官”,艾卫东刚从熟悉的生产领域跳入未知的精细化工研发深水区。面对2个从无到有的项目、数不清的实验、局外人的质疑,面临反应器选型迷茫、催化剂性能未知,原料配比、精馏参数无从下手……如此种种都让他感到“雾里看花、眼前一片模糊”。
“没办法,咬紧牙关干下去才有可能胜利”,艾卫东经常告诫自己作为带头人必须第一个顶上去。在“海洋”项目的小试阶段,艾卫东带领的德州实华科研团队在氯碱事业部领导和科研团队的帮助下,历经7个月时间,经过20多轮严苛筛选、24小时不间断实验,终于完成了小试所有参数的摸索,并在实验室中稳定地产出了符合市场质量标准的产品。在随之而来的中试阶段,艾卫东大胆建议利用原有实验旧址,为企业节省了100多万元的基建投资。
“海洋”项目拔节生长时,“扬帆”项目也在同步开展。作为高附加值特种精细化学品,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工艺包,物料特性极其特殊。没有参考,艾卫东就带领团队通过文献专利一点点勾勒出反应轮廓。为了摸清反应规律,每日通宵达旦守着反应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最终配比、控温、终点等关键参数被一一攻克。
但是研发领域没有“常胜将军”,艾卫东在“扬帆”项目中试阶段精馏塔试开期间就一连尝到了5次“失败”的滋味。尽管如此,他依旧顶住压力为团队成员打气,带领大家研究问题、寻找对策,如此反复,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进步。比如,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一步步明确了管道、阀门、流量计等管件如何做好伴热,石墨冷凝器不能耐受物料腐蚀,精馏塔节偏大等等。经过多次失败经验的积累,精馏塔终于在第6次成功运行,并产出了纯度达99.95%符合市场苛刻要求的产品。坚守阵地、决不放弃也成为了艾卫东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
从当年那个在车间挥汗如雨的青年,到如今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研发带头人,艾卫东用16年时间完成了自我蜕变。未来他还将继续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德州实华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奋斗者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