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齐荣业

齐荣业,女,199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宁津县人民法院保店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先后获评“宁津县好人之星”“巾帼建功标兵”“群众服务标兵”“三扛干部”等称号。

在宁津县保店镇的乡村街巷间,常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她或是在田间地头俯身倾听农户诉求,或是在企业车间与负责人探讨纠纷化解方案,或是在校园课堂上用生动案例讲解法律知识。自2014年入职以来,齐荣业从交通法庭的案卷整理到速裁团队的高效办案,再到乡镇法庭的纠纷调解,始终坚守审判一线。十年间,她协助办理案件3000余件,接待群众超万人次,足迹遍布辖区每一个村落。她用法律的温度化解矛盾,用专业的态度守护公正,成为群众口中"能说知心话、能办实在事"的"家门口的法官"。

用脚步丈量民情,让司法为民"零距离"

"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司法者的心必须是热的。"这是齐荣业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看来,基层纠纷往往藏在家长里短的细节里,只有俯下身子听诉求,才能找到化解矛盾的钥匙。

2023年盛夏,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调解进入尾声,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可被告却犯了难:他73岁的老伴卧病在床,既无法到庭签字,也不懂智能手机操作。"您放心,这事我来跑!"挂掉电话,齐荣业顶着40℃的高温,驱车12公里赶到老人家中。当她汗流浃背地将材料送到病榻前,老人颤抖着握住她的手:"姑娘,这么热的天,真是难为你了!"她笑着擦去额头的汗:"大娘,这是我们该做的,您把字签好,这事就了了。"

这样的奔波,在她十年工作中早已是常态。有一年寒冬,为核实一起土地纠纷的关键证据,她踩着积雪走了3里地,找到正在大棚里劳作的证人。寒风钻进衣领,她却顾不上搓手,赶紧掏出笔记本记录细节。"齐助理冻得脸都红了,还一个劲说'不碍事',就为了把事儿弄明白。"当事人后来总念叨这件事。

对弱势群体,齐荣业更是倾注格外的耐心。2022年,她协助办理一起赡养纠纷,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出庭,子女又互相推诿。她先后6次上门调解,既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讲法律责任,又以"鸦有反哺"的传统美德说情理,最终让子女达成赡养协议。事后老人让孙子送来一篮自家种的鸡蛋,她婉拒再三:"大爷,您安享晚年,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

以匠心化解纠纷,为发展护航"有力度"

基层法庭面对的纠纷,小到邻里宅基地之争,大到企业百万货款纠纷,件件关系群众生计、企业发展。齐荣业始终秉持"化解矛盾不是终点,促成共赢才是目标"的理念,用专业智慧为发展护航。

2023年,本地一家化工公司与山西某贸易公司因近600万元货款产生纠纷,双方在网上多次争吵,甚至扬言要"法庭上见高低"。接手案件后,齐荣业发现两家企业曾有多年合作,矛盾根源在于一次物流延误。她连夜梳理合同条款,对比过往交易记录,第二天一早分别给双方打电话:"咱们先算两笔账,一是打官司的时间成本,二是多年合作的感情账......"

连续三天,她白天对接企业,晚上研究法律依据,最终提出"分期付款+后续订单优惠"的方案。当山西企业负责人主动打来电话:"就冲小齐法官这份认真,我们信得过!"她知道,这场纠纷不仅化解了矛盾,更保住了两家企业的合作根基。事后,本地化工公司送来感谢信:"是您让我们感受到,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推动发展的温度。"

于危难处显担当,为群众守住"钱袋子"

2024年初,辖区某面业公司破产的消息传来,数百名农民捧着泛黄的"存粮本"涌到法庭。这些本子上,有的是十年前的存粮记录,有的字迹模糊难辨,却承载着几百户家庭的血汗钱。"这些都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必须算清楚!"齐荣业主动请缨,挑起账本核对的重担。

接下来的15天里,法庭成了临时核算点。她带着团队趴在堆积如山的账本前,逐页翻查、逐笔核对,遇到模糊的字迹就反复询问当事人,碰到冲突的记录就调阅当年的入库单。有一次,为核实一笔2018年的存粮记录,她连续打了8个电话,终于联系上当时的仓库管理员。晚上加班到深夜,她就泡杯浓茶提神,实在累了就趴在桌上歇一会儿。

一位大爷看她熬得眼睛发红,忍不住说:"闺女,别这么拼,俺们不急。"她抬起头笑了:"大爷,这账早一天算清,您就早一天安心。"最终,她们理清了所有账目,为后续案件处理打下坚实基础。当群众要送锦旗时,她婉拒道:"大家的信任,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用真心播撒法治,做群众身边"普法员"

"化解一起纠纷,不如让更多人懂法守法。"齐荣业深知,普法是基层司法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作为多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她创新推出"法治小课堂",用"模拟法庭"演绎校园欺凌案例,用"漫画手册"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齐老师"。

2023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她带着精心制作的展板走进社区,用"张三借钱不还""李四乱占楼道"等身边案例,讲解"借钱要写借条""邻里要守规矩"等法律知识。有位大妈听完拉着她的手:"以前总觉得法律离咱远,听你一说,才知道遇事就得找法!"

十年间,她开展普法活动百余场,覆盖群众20000余人次。她常说:"看到老百姓从'遇事找熟人'变成'遇事找法律',就是我最高兴的事。"这些年,她的电动车跑坏了两辆,鞋磨破了无数双,手机里存着上百个村民的号码,备注都是"南街村张家大爷""铁庄村李家婶子"。有人说她傻,放着机关的轻松活儿不干,偏要在乡镇法庭"磨嘴皮子""跑断腿"。可她心里清楚,那些在田间地头化解的矛盾、病榻前签下的文书、大棚里核实的证据,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老百姓心里最当紧的事。

有人问她,十年扎根基层累不累?她总是指着窗外田埂上忙碌的身影笑:"你看乡亲们种地,春播秋收从不含糊,咱干司法的,不就像他们侍弄庄稼?得用心,得下笨功夫。"这“笨功夫”里,有对法律的敬畏,有对群众的牵挂,更有一个基层政法干警最朴实的坚守——把每一件小事办好,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一次次耐心的倾听里,在一趟趟真诚的奔波中,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