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马青林

马青林,男,汉族,1969年8月出生,本科学历,副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课程研发专家,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山东省校长培训专家,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他十余年如一日,矢志不渝深耕家校共育领域,倾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在全市率先成立“家校共育研究室”并组建专业团队,通过系统机制建设、创新实践探索与无私奉献,显著提升了区域教育生态与群众满意度。在《中国教师报》《中国家庭报》《中华家教》《中小学校长》《生活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省、市级家庭教育课题5项,全国各地讲座和《中国家庭报》数字平台讲座近百场。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德州市教学能手”等称号。

擎旗领航,在制度沃土上播撒教育初心

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同频共振。然而,构建高效协同的育人体系,绝非一日之功。2016年2月,马青林怀揣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毅然扛起“家校共育”这面大旗,带领9人团队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家校共育研究室”。这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设立,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的开始。

为了让家校合作有章可循,马青林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拓荒牛”,带领团队扎进学校里摸实情,从零开始进行顶层设计,最终凝结成《关于加强家庭教育,推进家校(园)合作育人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这并非纸上谈兵,他紧接着推动了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落地生根:《关于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通知》让家长走进校园、触摸课堂;《关于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的实施方案》让关爱走出校门、温暖心田;《关于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为阵地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每一项制度的出台,背后都是他无数个加班加点、殚精竭虑的身影。他不求个人名利,只求为全县各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搭建起一个科学、规范、能长久运行的制度框架,为“花开”铺设最坚实的路基。

躬身践行,以创新实践浇灌协同之花

制度是骨架,实践是血肉。马青林不仅是文件的制定者,更是冲在一线的“燃灯者”。为了让家校共育从纸上落到地上,他化身“活动设计师”,带着团队把一个个想法变成温暖的教育实践。

马青林敏锐地抓住“活动育人”的契机,策划了涵盖品德、习惯、情绪、劳动、运动等多主题的家校共育活动:“一封家书”活动让亲子间的笔尖流淌真情,共读共写成为日常。五年间,全县40余所学校开展写家书活动,累计撰写家书1.2万余篇。不仅筑牢了家校共育纽带,更让孝亲敬老、睦邻友爱的美德在笔尖流转,浸润每个家庭的精神土壤;“云城沐心”读书会通过“以文化人、以读育心”的实践,为亲子成长提供了新思路,父母通过与孩子共享精神成长时刻,实现双向滋养。截至目前,30余所学校成立“云城沐心”读书分会,惠及教师1000余人,家长30000余人;他亲自主持省级课题“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长成长方式的实践研究”,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让更多家长掌握了科学育儿之道;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牵头成立了县局心理咨询室,指导全县家校共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这在全市尚属首例。他组建起28人的专业宣讲团,将公益的心理健康服务免费送到学校、社区、机关,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在他的推动下,县级层面开展的活动达20余种,各学校开发的活动项目达上百种。这些活动像一条条纽带,让家长从“教育旁观者”变成“成长合伙人”。

深耕不辍,用奉献精神收获育人硕果

马青林的无私奉献与辛勤耕耘,最终汇聚成推动庆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他的带动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迅速成长:36名教师拿到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48名教师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3名教师入选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他本人则被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聘任为家校共育课程讲师,多次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平台等机构邀请授课,把基层的实践智慧传递给更多人。近年来,团队成员获得省、市、县级荣誉62项,30余篇文章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自制的“云城心桥”短视频栏目已播出141期,更多的听众能直观地看到家校共育的“庆云模式”。

家校共育给庆云的教育生态带来了深刻变化。家长与学校的心更近,沟通更畅通,误解和矛盾大幅减少。这份用心用情浇灌的事业,赢得了民心:家长对教育的理解、支持度空前提升,热线满意率超过99%,信访投诉量减少12%,群众满意度在全市名列前茅。2019年,马青林牵头的家校共育项目,不仅成为全省教育改革优秀案例,还多次在全国、省市平台分享经验;2020年1月,被《中国家庭报》整版报道庆云家校共育模式。目前,来自全国7个省份的8所学校,跟随马青林团队学习“取经”。

从制度奠基的默默耕耘,到躬身实践的创新引领,再到硕果盈枝的普惠共享,马青林始终坚守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在庆云教育的画卷上,马青林用敬业奉献之笔,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属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华彩篇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