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震,男,1997年1月生,中共党员,禹城市第一中学教导处副主任兼2023级2级部主任,物理教师。2018年入职以来,他始终以校为家,每日清晨第一个走进教室检查晨读,深夜待最后一名学生离开才离校,从未因私空岗;他曾冒暴雪徒步2公里6点前到校,只为保障学生安全;他曾半夜赶到学生宿舍,驱车带肚子疼的学生去医院,只为家长放心;一次次驱车往返近80公里的厌学生家访路,只为敲开孩子紧闭的心扉;自己孩子上午出生,他当天下午便返岗工作,只为不耽误一节课,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所带级部、班级及学科成绩多次位列年级第一,学生多次斩获德州市物理单科第一名,多人考入双一流高校。曾先后荣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德州市首届高中教学能力大赛优秀奖,多次获评“德州市教育教学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等称号,2023年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素养提升种子教师”。
“学生在校一分钟,责任在肩六十秒。”这是朱长震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入职禹城一中后,他便养成了“比学生早到、比学生晚走”的习惯。每天清晨,天刚微亮,他已站在教学楼门口,逐个检查班级晨读状态,顺手拾起走廊里的纸屑;晚自习结束后,他会逐层检查教室门窗、电灯是否关闭,再走到学生宿舍外巡查,确保熄灯后无喧哗,往往离开校园时已近晚上11点。
2024年寒冬的一个清晨,禹城市突降暴雪,路面结冰难行。电动车在结冰的路面上打滑,他索性把车停在路边,深一脚浅一脚徒步2公里赶到学校,用铁锹铲开教学楼前的积雪后,第一时间站在教学楼前微笑着等待着学生到来。同事打趣说:“长震的家像‘旅馆’,学校才是他的‘常驻阵地’。”7年来,从未因感冒发烧、家人小恙等原因请过一天假,考勤记录保持全勤。
2024年12月,朱长震的妻子临近预产期,而此时正值期末考试备考的关键阶段,级部需完成复习规划等系列工作。他每天清晨从医院离开,再准时出现在学校,白天处理级部事务,带领班主任、教师积极备考,晚上在医院走廊里处理作业批改、班级及复习备考事务,常常忙到凌晨。
孩子出生前一天晚上,他正在组织“考前动员大会”,直到散会后才匆匆赶往医院。产后仅4小时,看到妻子和孩子平安,他便赶回学校跟进管理和教学工作,同事劝他多陪陪家人,他说:“级部422名学生的学习不能出岔子,我能兼顾。”最终,在期末考试中,他所带级部、班级及任教学科均以绝对优势斩获年级第一。本以为妻子会有埋怨,但看到他手机里家长发来的感谢信息,妻子却说:“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你心里装着学生,我必须全力支持你!”
“既要自己教得好,更要级部带得强”。作为级部主任,朱长震始终以 “双优” 为目标。在个人教学上,他深耕高中物理教学,总结出 “实验具象化 + 模型拆解” 教学法,所带班级物理成绩始终位居学校前列,数名学生多次获得德州市物理单科第一名。2023年高考中,他班级的学生有10余人考入 985、211及双一流高校,重点上线人数达35人,目标达成率100%,位列学校第一名。
在级部管理中,他推行“目标分解+分层推进”机制:开学初带领班主任制定“一生一策”成绩提升计划,每月召开“学情分析级部会”,组织科任教师针对性开展工作;建立“边缘生帮扶小组”,安排骨干教师一对一辅导。2023级2级部本科上线率达85.1%,一本上线率达48.3%,连续获评学校“优秀级部”;他所带班级因班风正、成绩优,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班集体”“德州市优秀班集体”等称号。有家长送来锦旗:“朱老师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放心!”
面对“如何让课堂更高效、让教师更有干劲”的难题,朱长震主动探索创新。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提出“15分钟精讲+25分钟学生主体互动+5分钟反思”的课堂要求,并组织“高效课堂示范课”“跨科评课会”,推动级部课堂效率提升。2025年禹城市高中教师优质课比赛中,2023级2级部参与比赛的四名教师脱颖而出,包揽比赛前4名,均获一等奖。
为带动教师积极性,他建立“三维激励机制”:教学成绩突出者优先获得培训、优秀推荐机会,创新教学方法者给予专项帮助,帮扶青年教师成效显著者纳入评优加分项。青年教师说:“朱主任总把机会让给我们,自己却常利用周末研究教学,他的拼劲让我们不敢懈怠。” 在他的带动下,2023级2级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教研氛围,朱长震本人也在2023年荣获“禹城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7年教龄,不算长,但朱长震用每个清晨的等待、每个深夜的守护、每次抉择时的坚守,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动人的诗。朱长震用青春与坚守诠释“敬业”,用实绩与创新彰显“奉献”。他常说:“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真诚。”这份真诚,藏在他被粉笔灰染白的指缝里,藏在他那被暴雪打湿的外套上,藏在家人对他的默默支持中,藏在他对禹城教育事业沉甸甸的承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