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为特殊患儿托起希望

原标题:点亮“星空” 守护成长——市妇幼保健院为特殊患儿托起希望

康复治疗师通过引导孩子指认肥皂泡,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记者唐志梅摄

在交流会上,家长耐心倾听医生讲解感觉统合等早期干预疗法(资料图)

□本报记者滕璐 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李迎夏

11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育迟缓儿童照护者技能培训(CST)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在重庆开幕。来自全球的专家围绕包括孤独症在内的发育迟缓儿童的科学照护进行深入交流。而在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一场关于“星星的孩子”的守护行动早已进行多年,其诊疗理念与国际最新方向高度契合。

早诊早治 让患儿回归普通生活

“3岁之前是黄金干预期。”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与心理卫生科主任曾祥平介绍,“此阶段儿童大脑神经可塑性最强,干预效果最好。”

这一理念与本次世界卫生组织的研讨会推崇的早期干预原则完全一致。在德州,这一理念已转化为具体实践。

两年前,李女士发现2岁半的女儿辰辰(化名)与同龄孩子不同:喜欢独自玩耍,经常不理人;与熟人交流也会躲避目光对视;平常喜欢长时间盯着车轮看,不让看就会发脾气、哭闹。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与心理卫生科接受评估后,辰辰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伴随全面性发育迟缓。科室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言语治疗、社交技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后,辰辰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完成简单的指令任务,被叫名字时会有回应,不仅和熟悉的人目光对视多了,也会根据指令与别人对视了。

辰辰的进步印证了早诊早治的价值。如今,她已经能融入普通教育,参与集体游戏,表达基本需求,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生活了。

规范培训 让家长成长为“治疗师”

本次研讨会上提出的CST项目,其核心是规范培训作为患儿主要照护者的家长。而市妇幼保健院早已将此理念融入日常诊疗。

王先生正是受益家长之一。他的儿子瑞瑞(化名)3岁时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康复治疗。最初王先生及家人认为治疗是医院的事,作为家长只需要每天带孩子到医院就行。曾祥平积极与他们沟通,耐心讲解家长在康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于是,王先生尝试参与其中。在家长课堂上,康复治疗师演示如何把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慢慢地,王先生学会了利用生活场景,把吃饭、穿衣、做游戏、外出活动等,变成参与和引导孩子的机会。“仅一个月,孩子就有了变化。”王先生回忆说,“他和我有了眼神交流,也比以前听指令了。”

现在,瑞瑞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改善,问题行为减少了。王先生也从焦虑的家长成长为从容的陪伴者。“我已经成了半个治疗师。”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保持耐心,也学会了如何引导,更能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对康复也更有信心和希望。”

医家社联动 让患儿感受更多关爱

尽管成功案例增多,但许多发育迟缓儿童仍未被及时发现。曾祥平坦言,这和很多家长不了解早期信号,或不愿面对现实有关。

“2岁常说无意义词汇、不爱理人、对名字反应差、缺乏共同注意,以及一些特别的兴趣爱好,如爱转圈等,这些都可能是早期识别的关键信号。”曾祥平提醒,早发现才能早干预。这需要医家社联动,给予孩子更多关爱。

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起“筛查—诊断—干预”服务体系。乡村、街道先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孩子被转诊到县区级妇幼保健院复筛,复筛阳性的孩子转诊至市妇幼保健院或其他三级医院进行诊断,确诊后尽快康复治疗。

而市妇幼保健院作为我市肢体、智力、孤独症三类儿童康复的定点机构,致力于发挥公立医院的社会担当,面向0至17岁符合条件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基本康复治疗。医院定期开展健康科普,提高公众对儿童发育问题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同时医院还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以提升基层早期识别能力。

“早期发现、科学干预、家庭支持、社会包容,这是我们给这些特殊儿童最好的礼物。”曾祥平说,“虽然我们无法治愈孤独症,但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发挥更多潜能,让每个家庭重拾希望。”

每天,曾祥平及其康复团队都能见证那些“星星的孩子”的微小进步:第一次眼神交流,第一次主动拉手,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这些进步的背后,是早发现早干预的科学理念,是规范培训家长的实践智慧,更是医家社协作的成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