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年初,国家卫健委宣布从今年到2027年为“精神卫生服务年”。本报记者从认识、治疗、心态、康复四个方面进行采访,通过精神卫生专家对专业知识的系统讲解,传递“精神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障碍可防可治,主动求助是坚强和负责任的表现”这一科学理念。
认识篇
精神健康与你我息息相关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张月华
因酗酒、长期摄入油腻的食物,32岁的王宇(化名)患上了高血压,需要定时服用降压药,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内科医生认为他的长期压力、焦虑也是病因之一,建议他到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中心主任李秀华接诊后,经过专业的评估,认为长期治疗效果不佳与他持续的焦虑状态密切相关。
李秀华指出,当前大众最大的认知误区是将精神健康与整体健康割裂对待。精神健康不仅是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更与身体健康密切关联。长期情绪问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生理问题,反之,慢性疾病也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王宇这个病例充分说明,忽略心理健康,就谈不上真正的健康。”李秀华说。
从预防角度看,维护精神健康要像重视身体锻炼一样成为日常习惯。李秀华解释,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不仅有益身体健康,同样能增强心理抵抗力。同时,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都是维护心理免疫系统的重要方式。更关键的是,要学会识别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就像人们重视身体的疼痛不适一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然而,社会对精神问题的误解和歧视仍是主要障碍。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精神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今年的全国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推动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面普及,让每一个人都能更方便地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精神健康并非一个独立的、边缘的领域,而是构成人们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石,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且相互依存。他希望通过精神卫生日的宣传,引导每个人像关心自己的血压、血糖一样,主动关心和滋养自己的内心世界。
治疗篇
科学干预 点亮希望之光
□见习记者张丽娜 本报通讯员王晓军
几个月前,李女士顺利诞下宝宝后,不仅没有初为人母的喜悦,反而整天郁郁寡欢,常对着襁褓中的孩子默默流泪,严重时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家人察觉异常后带她就医,其被确诊为产后抑郁症。经过一段时间系统、规范的治疗,她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如今已重拾自信,再次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刘晓燕介绍,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精神类疾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症”,像李女士这样康复的患者正逐年增多。精神类疾病涵盖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多种类型,多数精神类疾病通过干预治疗是可以控制甚至临床治愈的。例如,较为常见的抑郁症,首次发作的患者在及时干预后治愈率可达70%至80%。但大众对这类疾病的认知仍存在误区,不少人认为“得了精神病就治不好”,甚至因害怕被贴特殊标签而回避就医,最终导致病情延误。
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刘晓燕表示,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分型施策”:轻度焦虑、抑郁患者,通过每周1次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搭配规律运动、正念冥想等自我调节方式,就能有效缓解症状;中度患者需要服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同时辅助经颅磁治疗,可以快速稳定情绪;重度患者,如有自杀倾向的人群,可优先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快速控制危急症状,后续再结合药物与心理干预巩固效果。李女士正是通过经颅磁治疗搭配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逐步康复的。
刘晓燕强调,治疗的关键在于“不拖延、遵医嘱”,精神类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可管理的疾病,并非“人格缺陷”,只要及时就医、科学配合,多数患者都能逐步摆脱疾病困扰。她呼吁,当身边人出现持续情绪异常、社会功能受影响时,家属应主动陪伴支持,及时督促就医。
心态篇
卸下重负 求助即是成长
□见习记者张丽娜 本报通讯员谯晓君
“孩子说心情不好想看心理医生,我总觉得她没事,就是学习太累,更怕传出去被人笑话,就没带她去,哪想到她会割腕……”市民刘女士提起女儿小琪(化名)的经历,语气里满是自责。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医疗组组长杨丽芹介绍,像刘女士这样因“病耻感”忽视心理求助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常让不少人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
17岁的小琪是重点高中学生,平时学业压力大。今年上半年,她持续闷闷不乐,还出现心慌、胸闷、手抖、失眠等症状,主动提出做心理咨询却被父母否决:“去那种地方的都是患上了精神疾病,你就是学习累的,自己调节一下就没事了。”直到一天晚自习,情绪崩溃的小琪用美工刀割腕,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带她就医,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焦虑。在规律服药并配合心理干预一个多月后,小琪心慌、手抖的症状基本消失,也能正常睡眠,并重新回到了校园。
“‘病耻感’本质是对心理问题的误解。”杨丽芹解释,心理问题就像感冒,感冒要吃药,情绪“感冒”也该找专业医生帮助,这不是丢人的事。但不少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觉得“情绪不佳就去看心理医生”是小题大做,硬生生把本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的小问题,拖成需要药物干预、甚至可能发展为重度精神障碍的严重情况。
杨丽芹强调,首先要转变认知,别把“心理求助”和“丢人、不正常”挂钩,别让“怕被议论”耽误早期干预;察觉情绪异常时,可通过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正念冥想、慢跑等方式缓解,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务必就医;家人更要放下偏见,当身边人倾诉困扰时,少些否定、多些陪伴,一句“我陪你去看看”,是打破“病耻感”的关键。
康复篇
家庭有爱 共创包容环境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张月华
精神疾病的康复不仅仅是指症状消失,更重要的是社会功能的恢复。因此,患者要学会与不良情绪共处,重建健康的心理应对机制。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六科副主任孙静指出,康复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而非单纯依赖药物控制症状。
34岁的倩倩(化名),去年因二胎不慎流产导致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工作。今年6月,在爱人的陪伴下,她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孙静接诊后,确诊倩倩为重度焦虑抑郁,需住院治疗。经过6周治疗后,她的情绪得到控制。出院后,面临重返职场,她有些犯难,复诊时向孙静咨询,如何做才能回归社会。
孙静介绍,首先要重建认知,积极关注自己的言行,通过生活中的训练,重新建立自信。“当感到焦虑时,可以通过做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轻度的体力劳动,减轻心理压力。”她建议,要主动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旅游、团建,使自己放松下来。“其次,通过一些表达、言语来纾解情绪。”孙静说。可以向家人倾诉,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梳理思绪,或者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咨询、治疗,调节情绪。
家人的角色尤为重要。孙静强调,家属不仅要多陪伴,更要学会建立良性的沟通方式。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家人要耐心倾听,避免批评或说教。例如,可以使用“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有些烦躁”这样的表达,而不是指责。还要创造安全的交流环境,让患者敢于表达真实感受。
同样,专业支持不可或缺。市第二人民医院坚持对出院后的患者追踪随访,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指导。同时指导患者学习实用的应对技巧,并在交流中获得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