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抢救72小时——利用人工心肺“重启”生命

原标题:产妇心脏自主泵血停摆,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抢救72小时——利用人工心肺“重启”生命

□本报记者邢仁宇 本报通讯员李梦娇

“感谢医疗团队,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月27日下午,患者刘女士及家属将锦旗与感谢信送到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重症医学科,紧握科室主任夏建光的双手连声道谢。

原来,刘女士分娩后,因脓毒性心肌病,被送往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重症医学科抢救。患者生命垂危,最严重时,心脏自主泵血停摆。多亏医护团队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即人工心肺,成功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这场抢救始于1月28日,产后出现血压、心率骤降的刘女士被紧急送入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重症监护室。当时她体温40℃,血氧饱和度仅70%,意识模糊,被医疗团队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立即接受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通过体外循环清除、过滤感染源。

当晚病情急剧恶化,超声显示,炎症因子侵袭心脏引发脓毒性心肌病,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夏建光当即决定启动人工心肺。当天正值农历除夕,本已回家过年的人工心肺团队成员30分钟内全体返岗,又利用30分钟完成设备置入。随着暗红血液经人工膜肺转为鲜红回输体内,患者心跳渐稳。

但是,很快刘女士接连出现室速、室颤、心脏停搏,超声显示心脏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此时患者心脏自主泵血功能已完全停摆,全靠人工心肺维持生命。

为尽快纠正恶性心律失常,重症医学科紧急联合心内科实施床旁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植入术继续抢救,通过气囊导管,帮助心脏恢复规律跳动。同时,重症团队开启24小时监护模式:每小时调整体人工心肺流量,持续监测凝血功能预防血栓,实施血浆置换清除胆红素,同步进行肠内营养支持。1月30日下午,患者心脏重新出现有效泵血,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激动不已。但患者情况不稳定,他们依旧不敢松懈,继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抢救持续72小时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基本脱离生命危险。

2月15日,患者转至全科医学科。历经19天救治,患者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救治下先后成功撤离了人工心肺、拔除气管插管,身体各项指标逐步恢复。

夏建光表示,此次抢救成功源于团队日常不间断的学习和急危重症模拟演练。“我们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建立了紧密技术协作,持续学习先进救治经验,才能在复杂病情中快速形成系统化治疗方案。”夏建光说。

接过锦旗未及悬挂,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便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正如刘女士在感谢信中所写:“每一次仪器警报响起,都能看见你们奔跑的身影;每一张监测单据背后,都印刻着你们守护的痕迹。”这场生死营救,再次印证了重症医学“生命最后防线”的意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