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人群应重点防暑

原标题:高温预警频发,湿热天气成“隐形杀手”——三类人群应重点防暑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王琰

7月4日至6日,德州市气象台连续三日拉响高温预警,面对“高温高湿”双重攻势,部分重点人群的健康尤其要受到关注。户外工作者,孕产妇、老人与儿童,慢性疾病患者,是最容易发生高温中暑的三类人群。如何保护他们的健康?德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周立祥给出了详细建议。

户外工作者:作业“避中间”

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户外工作者伴随着高强度体力劳动,汗水大量流失,水分与电解质被急速消耗,身体的核心温度逐渐上升。这种状态下,热痉挛、热衰竭乃至致命的热射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袭来。

周立祥建议,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是关键,要“抓早晚、避中间”。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严禁露天作业,期间注意补充水分,最好每15分钟补充200毫升含盐饮料。同时,及时更换湿透衣物。若出现肌肉抽搐或头晕,必须立即撤离高温区,用凉水喷洒全身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敏感人群:室内通风勤补水

孕妇除自身代谢需要外,还要额外承担胎儿的代谢产热,对脱水更为敏感。儿童代谢旺盛,活泼好动,产热多。老人感觉迟钝,汗腺功能下降。这些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使他们更易中招。

对以上人群,要特别关注,重在主动干预。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6℃至28℃,避免直吹冷风,每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照料者需定时督促饮水,观察尿液颜色(浅黄为宜);为失能老人用湿毛巾擦拭颈侧、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周立祥特别提醒:孕妇出现腹痛、儿童异常烦躁以及老人反应迟钝或饮食异常等情况,要立即就医,不可忽视。

慢病患者:服药监测遵医嘱

“高温天气,出汗增加,如果补水不足,会使血液粘滞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病发作。这几天,这类患者有所增加。”周立祥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身体素质本来就差,耐受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的能力不足,更易发生中暑。”

慢性疾病患者要平安度夏,应遵守三个要求。首先,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及时与医生沟通,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第二,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起居方案,合理运动,充足睡眠,心情愉悦,可以避免病情波动,有利于预防中暑。第三,注意识别危险信号,出现胸闷、头晕、恶心等貌似“轻微”症状时,要提高警惕,注意排查隐匿的危险情况。周立祥提醒,如果经过短时间观察,情况无缓解,要及时就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