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好防护功课才能玩得尽兴——“五一”假期出游健康指南
市民在减河游玩。记者邢仁宇摄
我市繁花盛开吸引游客拍照。 记者刘振兴摄
“五一”假期,不少人计划外出旅游。我市医疗机构医生提醒市民,旅游期间要做好健康功课,别让身体小恙扫了旅行兴致。医生建议,旅游要注意防晒、防蚊虫;昼夜温差大时适时增减衣服;多饮水,少吃乳制品,生吃蔬菜、海鲜、肉类要注意卫生;随身携带常用药,如止泻药、止血药、解热镇痛药、助消化药、创可贴等;注意劳逸结合,尽量规律作息。
防晒别马虎 用对更有效
□本报记者滕璐 本报通讯员王琰
5月份,高原、草原和海边成为人们出游的首选。德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医师吴毅睿提醒,尽管天气并不炎热,但紫外线已经很强烈,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不仅可能晒黑、晒伤皮肤、加速皮肤老化,还会增加患日光性皮炎、皮肤癌的风险。她还特意强调了阴天虽然可见光较弱,但紫外线并不弱,也应当采取防护措施。
紫外线分成UVA(长波紫外线)、UVB(中波紫外线)和UVC(短波紫外线)等不同类型,适量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但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皮肤细胞。
吴毅睿建议,外出游玩时首先要做好物理防晒,可以穿戴遮阳帽、太阳镜和防晒衣,在这基础上还可以打一把遮阳伞。若是紫外线十分强的地区,在做好物理防晒的同时也应进行化学防晒。出门前15至30分钟涂好防晒霜,户外活动时,每两小时重新涂抹一次,如果游泳或出汗,需要更频繁地补涂。户外活动后皮肤可能会因风吹日晒而变得干燥,补水保湿对皮肤健康尤为重要。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清洁皮肤,并在洗澡后立即涂抹保湿霜,以锁住水分。如果不小心晒伤了,可使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晒伤部位,每次15至20分钟,减轻疼痛和灼烧感。
防蚊虫最好穿长衣长裤
□本报记者邢仁宇 本报通讯员杜秋乐
五一假期,正是踏青登山的好时节。宁津县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李国英提醒,山林中潜藏着蚊虫侵扰、植物过敏、意外扭伤等健康隐患,提前做好防护。
潮湿的草丛、树荫和水源附近是蚊虫的聚集地,建议随身携带驱虫剂,并依照说明书使用。穿着方面宜选择浅色长袖衣裤,避免鲜艳花色吸引蚊虫,同时减少皮肤暴露。若被蚊虫叮咬,可用肥皂水清洗患处,冷敷缓解肿胀,涂抹花露水、炉甘石洗剂等。
蜱虫是山区、林地、草丛等潮湿环境中常见的害虫,应重点防范。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每天旅游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一旦发现,不要用手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其身上,再用镊子取出,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并观察身体状况,出现发热或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山林中植被茂密,接触陌生植物易引发过敏反应。常见的漆树、荨麻、野葛等植物汁液含有致敏成分,皮肤接触后可能导致红肿、刺痛甚至起疱。家长提前向孩子普及“只观不碰”的原则,尤其避免采摘野花野果。过敏体质者应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不慎接触可疑植物后,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10分钟以上,并及时服药。
山路崎岖湿滑,扭伤风险不容忽视。应选择鞋底纹路深、抓地力强的登山鞋,高帮设计能更好保护脚踝。家长需提醒孩子保持平稳步伐,勿在陡坡处奔跑打闹。携带轻便登山杖可分担腿部压力,降低摔倒概率。
携带四类基础药 出游无忧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张月华
五一小长假临近,不少家庭开始筹备自驾出游的物品,准备好应急包十分必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冯勇提醒,应急包内可准备四类基础药品,退烧止痛药、肠胃药、抗过敏药和外伤处理药品。常用的退烧止痛药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既能退烧又可缓解肌肉酸痛,但需注意前者应餐后服用,以减少胃部不适,后者每日服用量不超过4克。肠胃药则建议准备蒙脱石散和健胃消食片,前者止泻效果明显,但需与其他药物间隔两小时服用。氯雷他定片可应对突发过敏,但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轻微头晕,因此建议选择夜间服用。碘伏棉签、创可贴等清创用品也应准备,处理伤口前务必清洁双手,若遇到较深伤口或动物咬伤,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包扎。
对有慢性病的患者,冯勇建议可多备3天药量。如需携带胰岛素,应根据开封状态区别保存——未开封的冷藏携带,已开封的常温避光即可。痛风患者若近期血尿酸未稳定在360umol/L以下,建议缩短自驾距离,途中避免摄入海鲜、动物内脏,可随身携带无糖苏打水帮助中和尿酸。高海拔地区,消化系统功能下降,乳制品不易消化,胃肠功能弱的患者应多喝水,少吃乳制品。
警惕长时间驾驶带来的健康隐患。久坐超两小时可能引发腰颈疲劳甚至下肢肿胀。冯勇建议每驾驶两小时最好停车休息,可在服务区简单活动颈部、腰部,或做几组踝关节伸展。若行车途中出现持续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靠边停车并拨打120,告知所在高速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