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时间部位有讲究

□本报记者唐志梅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指的是在农历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段,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气温忽冷忽热,因此人们的衣着多样化,有厚有薄,差异悬殊。时下,正是季节交替的时候,中医讲究春捂秋冻。如何做好春捂?记者就此采访了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赵巧雅。

“人体经历冬季低温环境,末梢循环和汗腺功能都处在‘待机状态’。”赵巧雅解释说,初春气温变化较大,虽近期气温有所回升,但地表温度却滞后2至3周,过早减衣会打破身体建立的温度平衡。她接诊过的关节酸痛患者中,不乏因过早换上单衣而诱发疾病的年轻人。

关于“捂”的诀窍,赵巧雅总结为“三护两灵活”。“护”是指护住颈后大椎穴、腰腹神阙穴和脚踝三阴交穴,这3个穴位所在区域毛细血管丰富,最易受寒邪侵袭。她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选吸湿排汗材质,中层抓绒保暖,外层备防风外套,根据全天10℃左右的温差灵活增减。

“判断‘春捂’是否适度,要看后背温度。”赵巧雅说,以感觉不到背部衣物潮湿为佳,若出现燥热、出汗,就该减衣。她特别提醒晨练人群,运动后切勿站在风口脱衣,待汗液自然收干后再调整衣物。

对于停捂时间,赵巧雅给出两种参考标准:连续5日,日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或清明节后白杨树展叶。“但今年倒春寒频繁,建议谷雨前后准备薄外套,便于随时增减衣物。”同时,她提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春捂。赵巧雅说:“慢性病患者、过敏体质、自主神经功能退化的老人,都要遵循‘宁稍凉勿过暖’原则。”她建议这类人群采用局部保暖替代全身性加衣。

赵巧雅最后提醒:“养生讲究‘天人相应’,既要遵循自然规律,更要‘量体穿衣’。与其盲目‘春捂’,不如每天观察路边的连翘——当嫩黄花瓣完全舒展时,就是身体准备好迎接温暖的时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