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法院——用好“微法庭” 解纷暖人心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董建新 通讯员刘婷婷 阚晨晨 刘晓琳)“感谢法官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充电车棚问题,真是太谢谢了。”日前,武城县广运街道状元社区某小区的居民代表张某专程将一面锦旗送到武城县法院微法庭法官手中,对他们悉心化解群众难题表示感谢。

原来,该小区物业及业主因充电车棚建设及设施维修等问题产生矛盾,业主心生不满,长期拒交物业费,双方矛盾越积越深,互不相让。武城县法院微法庭法官排查到该情况后,主动到社区了解原委,在弄清业主拒绝交纳物业费的原因和双方诉求争议后,法官联合社区调解员与业主、物业负责人多次沟通协商,最终促成充电车棚问题圆满解决,业主们也当场交纳了拖欠的物业费,多起物业矛盾纠纷在社区内部得到化解。

矛盾争议于诉前妥善化解,源于武城县法院创新的微法庭工作法。自2022年以来,武城县法院通过积极搭建平台、建立健全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已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78处微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发挥了“前沿哨所”的作用。以状元社区为例,依托党群服务站,由1名法官带领3至4名律师和热心居民,共同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对于一般性的家事和物业类纠纷,微法庭在现场协商解决;对于复杂性的侵权、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问题,微法庭会召集相应领域的法官、律师和职能部门进行议事协商,制定解决方案,并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去年,武城县法院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措施,引入专职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实现案件质效与社会治理效果同步提升。

微法庭法官干警在深入基层化解纠纷的同时,还把法律知识带到群众身边。工作中,他们广泛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问答、法治赶大集等活动,普及民生法律知识,现场解答群众法律问题,让“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回报高收益多陷阱”防诈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提升调解员的矛盾调处能力,微法庭以类案引导与集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调解员有效沟通能力。此外,积极与各行业、社区对接,分析纠纷态势,梳理难点问题,总结经验做法,通过汇聚调解力量,优化微法庭解纷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便民利民与依法调解相结合,着力提高司法便民和服务水平,加大调解指导力度,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打造多元解纷‘武城模式’。”武城县法院院长郭依静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