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鲁西五市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在德州市举行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鲁西五市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在我市举行 厚植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沃土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张金烁)9月28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鲁西五市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暨2025德州市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会在我市举行。京津冀与省内高校院所专家、鲁西五市代表、新材料企业负责人等150余人齐聚一堂,聚焦新材料产业前沿科技,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信息融通、供需对接、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共谋新材料产业的协同创新与未来蓝图,赋能鲁西五市高质量发展。

“新材料产业是我市聚力打造的重点产业,拥有246家规上企业2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这是德州新材料产业的底气。”副市长陈晓强在致辞中用数据勾勒发展底色,更传递合作诚意,“期待与京津冀、鲁西兄弟城市深化协作,在新材料领域联合攻关,打造科技互融、人才互通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活动现场,“中关村·鲁西五市人才科创联盟”成立与中关村(德州)人才科技创新基地揭牌,为跨区域协同筑牢载体,按下资源流动“加速键”。“我们将定期组织专家走访、技术对接,发挥中关村科创辐射与人才引领优势,结合鲁西产业特色打造资源汇聚‘强磁场’、融合共生‘新平台’、创新发展‘增长极’。”中关村人才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师晓燕说。

“平台建成能让我们直接共享中关村、其他地市的人才库、技术库,不出德州就能对接顶尖资源。”山东双一科技项目专员夏海龙感慨道。

市新材料产业链办公室副主任张勇进一步阐释:“联盟与基地将整合技术、人才、资本与产业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四链’聚合融通,为高端人才引育提供支撑,成为区域合作新标杆。”

签约成为整场活动的“重头戏”。此前,德州各级部门与企业精准对接高校院所、央企强企,开展多轮产学研交流,成功促成一批项目合作。现场共有16个项目签约,合作内容覆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投资扩建等关键环节。“这对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具有重要价值。”张勇表示。

企业技术需求发布环节,“问题清单”与“技术清单”碰撞热烈。山东绿能环宇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军直奔主题:“电池型号繁多导致人工拆解效率低,急需在AI视觉识别、电器控制、机械结构领域突破,打造人机协同设备实现24小时作业。”多位高校专家专心记录,准备会后对接。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王可也发布了需求:“PET切片黏度偏低制约质量,需建立熔融温度与纤维指标对应模型,亟待开发胎基布适配新型阻燃剂。”同样获得与会专家积极回应。

专家路演则为企业带来“技术盛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坤以“绿色能源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为题,结合实验数据与应用案例,详解前沿技术落地前景。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孟祥福更是“双向参与”——既与乐陵市瑞邦铸造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签下“耐高温冲刷铝合金轮毂模具涂料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又在《功能性涂层材料的装备、应用以及产业化》路演中分享研发进展,其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内容让企业代表直呼“解渴”。

“我特别关注天鼎丰公司刚才发布的阻燃性需求,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孟祥福说。

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孙俊良以《锂钠电二次电池技术发展前沿》为题的主旨演讲,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为现场嘉宾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路径。“听完孙教授的讲解,我进一步明确了突破方向。”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碳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徐士立深有感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