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赛聚才,让人才和城市“双向奔赴”——第四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暨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胡兵 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靳祖鹏
逐梦新时代,一起赢未来。
9月27日至28日,第四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暨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在我市举行,京德医药及康养产业人才对接交流会、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鲁西五市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等对接活动同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重点产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话合作,奏响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时代强音。
“作为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地的城市,德州瞄准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的发展目标,以‘北接南融’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创新引才育才机制,处处彰显着对科技创新的执着、对人才的渴求。”南京大学教授顾宁的话,道出了我市求贤若渴的坚定决心。这项赛事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累计举办25场国内分赛和3场海外分赛,142个项目实现落地。一粒粒创新创业的“金种子”,正在德州扎根发芽、壮大结果。
市人才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顾翔宇介绍,本届大赛自去年9月启动,共举办7场创业分赛和2场创新分赛,遴选出116个项目进入总决赛。大赛紧扣德州标志性产业链发展需求,除了举办城市分赛,还设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及康养等产业专场分赛,进一步提升大赛项目的产业匹配度,更好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发展,促成一批高层次人才项目在我市落地。
27日上午8时,大赛总决赛如期举行。参赛选手通过“讲解+答辩”的形式,依次开展项目路演,充分展示项目优势与创新亮点。专家评委认真研判,聚焦项目可行性、创新性、应用性等特点逐一提问、打分,分别评选出创新类、创业类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
28日,在颁奖仪式现场,与会领导为大赛获奖选手、重点人才项目颁奖。获奖项目代表、“智能检测高端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领衔人李福生说:“我们对德州的发展充满信心。团队计划首期建立1000平方米的研发与制造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并积极与山东大学及本地企业共建‘智能检测联合实验室’,推动产品在农业检测和工业质检中的应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市政府、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省科创集团三方签署“高校成果转化与人才实践培养合作”协议,齐河县与中关村意谷(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关村e谷(德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揭牌,“微网重构下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实验室项目”等5个北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太阳能PVT热泵热电冷低碳能源智慧平台项目”等5个本届大赛落地项目集中签约,这些合作成果将为加快人才集聚、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我们落地齐河已经10年,这次签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跟德州、齐河的合作。”中关村意谷(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姜珂表示。关于未来,他设想成立一支基金、建设一个基地、发起一场大赛,把各方面资源要素整合起来,促进更多优质的创新型项目在齐河落地,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会上,第五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据了解,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将持续聚焦产业靶心,深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相关领域一流高校和行业协会,精准挖掘产业匹配度高、能够延链补链强链的优质项目,更好提升对接实效和项目落地效率。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德州,正以倾心引才的诚意、悉心用才的智慧、精心留才的温度,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四海英才在这里落地扎根,与这座城市携手,共赴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