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闻网讯(记者宋延涛通讯员王继鹏)8月20日,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分管领导带领正高级农艺师谭月强、赵同凯,到市派第一书记任职村——武城县武城镇尚石庄村开展科技服务。这是市农科院深入基层开展助农服务的一个侧面。
今年以来,市农科院围绕开放办院、示范引领、服务通畅和科研使命,创新开展了“六建六地六通”建设。“六建”是加强科研六个方面的建设,包括院地共建、院企共建、院社共建、院场共建、院户共建、院院共建,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六地”是加快形成六个方面的科研示范基地,提高科技引领能力,包括品种示范基地、产能示范基地、技术示范基地、管理示范基地、装备示范基地、加工示范基地。“六通”是对外公开电话、手机、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联系方式和沟通渠道,做到技术通,信息通,服务通,资源通,渠道通,政策通,实现市域科技服务全覆盖。
开展“六建六地六通”建设以来,院内各部门梳理现有共建清单,科研管理科制定分解年度新增共建目标,班子成员带领分管部门主动走出去,常态化对接交流,密切合作关系。各研究所梳理现有基地清单,及时上报新增基地清单,广泛开展示范基地推广服务。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市农科院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通过系统化、梯队化、品牌化的建设路径,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能力强、传播水平高的新媒体科技服务团队,实现市域科技服务全覆盖。今年以来,该院针对我市农业生产周期中的关键技术节点,制作并发布技术指导短视频70余条,受到农民欢迎。全院上下,形成了“不是搞科研,就是搞服务”的工作常态。
目前,市农科院新增院地共建27家、院企合作60家、院社合作32家、院场合作17家、院户合作2150户、院院合作34家;新增建设品种示范基地22处、产能示范基地2处、技术示范基地20处、管理示范基地3处、装备应用示范基地6处、加工基地5处。其中在武城郝王庄镇建立的耐盐碱小麦试验示范基地,今年在中度盐碱地上实现小麦亩产420公斤。
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为了支持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帮助第一书记解决驻村中遇到的农业科技问题。今年下半年,市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结合科技服务职能,主动对接100多位市派第一书记,服务驻村工作。目前,已到派驻第一书记村庄开展科技服务11次,已与30多位第一书记达成服务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