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深入推进就业创业集成改革,扎实做好稳岗扩岗、兜底帮扶等工作——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
2025年德州市“人才夜市”招聘会中心城区专场。记者胡兵摄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李禄超周学江
1至8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475人,完成省定计划的76.9%。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285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73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数据背后,是政策端、企业端和求职者共同形成的合力。全市上下聚焦重点、全力攻坚,探索实施就业创业集成改革,扎实做好稳岗扩岗、兜底帮扶等工作,让更多劳动者端稳手中“饭碗”。
聚焦重点群体 保障用工需求
“8000起步!五险一金!周末双休!”8月11日晚上七点半,2025年德州市“人才夜市”招聘会在市城市中心广场火热开启。
人社部门发挥广场人流量大、场地灵活的优势,为企业和求职者精准搭建对接平台。招聘活动吸引了格瑞德集团、宇虹颜料、德州齿轮等156家用人单位进场揽才,发布岗位531个,吸引了近3000名求职者参与。
今年夏季,市县人社部门抢抓高校毕业生暑期返乡时机,利用夜间广场、商场、体育场等场所人流量大优势,联动开展夜市招聘活动14场,发布岗位需求7300余个,有效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供需对接。为扎实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今年以来,人社部门聚焦全市标志性产业链,按照“招聘周周有、直播天天上”的工作要求,针对性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招聘活动713场,帮助1.8万家次企业解决用工8.3万人次。
就业稳,则民心安。我市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面向农民工,深化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人社部门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赋能产业扩大就业等32个揭榜领题项目,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试点,在238个城市社区、418个党建联合体中心村推行“社区微业”,推动32家线下和15家线上零工市场提档升级。
面向高校毕业生,我市重点开展多元扩岗、实名联络帮扶、招聘矩阵覆盖等“五大行动”,由千余名人社干部联络服务高校毕业生,通过建立实名联络分工单、就业状态记录单、就业需求记录单、就业服务记录单,及时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需求。同时,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就业岗位归集发布制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等领域就业创业。
“我们还深入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计划,探索建设市级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德州学院建成全省首家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组织12个县市区轮动开展‘进德院’‘县市区人才周’等主题活动,发布就业见习岗位3673个,招募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96人,数量居全省前三。”市人社局副局长尚键说。
创新“四单”模式 技能照亮前程
过硬的技能素质,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今年4月,市人社局联合市财政局公布德州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需求项目指导目录,拉开了今年技能培训促就业的帷幕。“我们按照‘群众点单、企业列单、机构接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在2024年市级目录的基础上作了优化调整,特别是围绕家政康养服务、先进制造、新职业等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面向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薛松介绍。
聚焦一个“准”字,我市创新开设“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专栏,上线“德州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地图”,让培训信息触达更精准、更及时。建立常态化职业培训需求调查机制,与民政、妇联、残联、教育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开展进社区、进市场、进企业活动,实现由“机构找人”到“人选机构”的转变。同时,创新实施职业培训机构“优选计划”,广泛吸纳职业(技工)院校等优质培训主体参与“技能照亮前程”项目化培训任务,遴选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四方技师学院等11家同时具备“职业(技工)院校身份、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条件、社会评价组织资质”的“三位一体”优质培训主体,形成优质培训主体培训意向清单,有效提升培训供给质量。
庆云县创新启动全媒体运营师项目制培训,通过小班化、精品化教学模式,为本地电商从业者提供系统、前沿的技能提升平台。首次培训,从90名报名人员中筛选出37人参加为期5天的封闭学习,授课内容涵盖短视频制作、市场数据分析等多个实用模块。
目前,全市共开展技能培训1.4万人次,新发放创业担保贷、稳岗扩岗贷等政策性贷款13.8亿元。
发展人资服务 赋能千行百业
3月14日,“惠企引才融链赋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赋能产业链企业发展暨供需对接交流会(宁津县专场)举办。来自企事业单位的1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人力资源与产业链发展的深度融合。活动现场,服务机构与企业代表聚焦用工缺口、高端人才引进等“面对面”洽谈,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实现了需求与服务双向匹配的高效转化。
这是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赋能产业发展的务实举措。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头连着亿万劳动者,一头连着广大用人单位,扮演着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角色。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人力资源服务业成长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局,大力度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赋智赋能。
市级层面,出台《德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效能提升、服务保障蓄能四大工程,力争到2027年全市机构数量突破700家,行业总营收达100亿元,加快形成产业化、数字化、特色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市人社局还对行动计划作了细化分解。“我们将建立机构梯次培育机制,力争今年营收过亿元机构达到9家,引进知名机构2家。大力支持行业机构向文旅、教育、家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相关细分行业拓展经营范围,鼓励行业机构聚焦新就业形态,开发新业态产品和服务,力争到2027年,培育跨界融合创新型机构3至5家。还将着力开展好系列交流活动,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市人社局局长赵宗虎介绍。
如何做好人力资源服务文章,为发展催生更大活力?我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了德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倾力打造辐射冀东南、鲁西北的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枢纽中心、大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中心,让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此集聚,形成一个区域性、活力十足的人才聚集区、策源地。
始创于2011年的德州聚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较早入园的企业,今年初,他们根据体育产业链重点企业的岗位需求,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并推荐了一位来自湖北的年轻人,担任总经理助理。“我们自主研发的裂变系统涵盖超6万的人才数据信息,能在72小时内锁定目标人才,年服务客户300余人。”聚星公司负责人说。
同样作为入园企业,华企人才发展集团针对生产制造企业季节性用工波动大、技能匹配难等痛点,推出了“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构建从用工保障到风险防控的全周期解决方案。今年以来,华企集团已为我市多家重点企业完成了产线人才梯队建设,累计招聘技术工人、质检员等岗位员工200余名。
截至目前,德州市建成省级产业园1家、市级产业园3家,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量达626家,从业人员总数超3400人,行业规模跃居全省上游。2024年,全市行业服务用人单位4.1万家次,德州人力资源服务业出海联盟与新加坡、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业务往来,2024年贸易额同比增长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