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成立半年来,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放大——跨域协作 优质医疗资源“动起来”
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博士王誉涵(左)在庆云县妇幼保健院巡诊
□本报记者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季冬
9月12日,首次鲁冀边区域儿童医学高质量发展会议在我市召开,现场鲁冀边区域儿童医学发展联盟揭牌,学术讲座内容丰富,60家成员单位的200余名医务人员聆听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的授课。这个由德州市妇幼保健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牵头成立的跨省医疗协作平台,覆盖了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区域60家医疗单位,以共享首都资源、协同提升能力、守护儿童健康为宗旨,着力推动区域儿童医学高质量发展。
这是我市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成立半年来持续放大辐射带动效应的集中体现,标志着鲁冀边区域儿科医疗服务进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阶段。
构建跨域协作新平台 60家单位优势互补共享资源
“今天来参会,收获满满。既有国家卫健委专家的重点儿童卫生健康政策解读,还有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讲授的前沿医疗技术,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河北省故城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王娜说。
在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闫向东看来,这场学术会议是加入联盟后享受的第一个“福利”:“相信以后类似的学术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会进一步促进鲁冀边区域医学人才培养,带动儿童健康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会议的召开、联盟的成立是鲁冀两省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不仅能推动优质技术、专家资源下沉,让鲁冀边区域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诊疗服务,而且建立跨区域儿童医疗协作机制,有利于实现诊疗标准统一、检查结果互认、危急重症转诊绿色通道畅通,提升区域儿童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周春华介绍,此外,联盟在强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
家门口看北京专家 危急重症患者不用“往外跑”
联盟成立的背后,是我市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合作的不断深化。
去年11月,德州市政府与首都儿科研究所签署协议,共建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以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为合作平台,双方将围绕儿童临床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医院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今年2月23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正式揭牌,随后,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团队入驻德州市妇幼保健院,让德州及周边地市患儿家门口即可享受北京专家诊疗。
前不久,9月龄的童童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合并重症肺炎,出现发热、呼吸衰竭症状,情况危急。正在市妇幼保健院坐诊的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专家葛绣山对童童进行原发病评估后,由呼吸内科专家张奕会诊,予以积极呼吸道管理、呼吸支持等措施,及时实施了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同时留取样本并送检明确病原,精准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10余天后,童童病情稳定并顺利出院,避免了长途转院的波折与风险。该手术成为德州市首例儿童电子支气管镜治疗SMA合并重症肺炎案例,填补了区域儿童神经肌肉病合并呼吸危重症救治空白。
无独有偶。7岁男童壮壮足底黑痣直径近1厘米,且增大趋势明显,家长忧心忡忡,随着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博士王誉涵在市妇幼保健院为其实施切除手术,患儿家属心中的石头随之落地。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入驻后,带动儿童相关专业的门诊就诊人次、手术量等同比增长显著。尤其在疑难罕见、危急重症诊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了多项病症救治空白。”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晓慧介绍,目前,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成功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超早产超低体重儿等疑难危重症患者450例,手术量同比增长110%,河北、山西、四川等省外患者增幅超88%,区域影响力日益凸显。
为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自今年5月22日起,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的专家团队牵头成立医疗队,常态化开展区域内基层巡回医疗服务,先后走进陵城、夏津、庆云、宁津、乐陵、庆云等8个县市区,服务儿童572例。为提升区域人群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医心护航·青苗计划”于7月30日启动,科普讲堂走进市城市管理局、德百集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受众达770余人,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儿童健康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
医院提质升级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前段时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李莹,顺利完成了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重症医学科为期6个月的进修学习回到本院。正在急诊值班时,接诊了一位患有1P36缺失综合征的患儿。
癫痫持续状态、重症肺炎、消化道出血、血性气道分泌物,病情十分复杂且危急。李莹立即通过绿色通道将患儿转入病房,在科室主任的指导下,带领团队迅速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方案,为患儿实施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采取对症抗感染、清理呼吸道等一系列精细化治疗措施。一周后,患儿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培训时,接触到了大量临床危重症患儿病例,系统学习了相关救治技术,让我有了紧急处置的底气。”讲话时,李莹脸上流露出的是自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把输入的顶尖医疗技术留下来,助力本地医疗事业长远发展,是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保持常态化培训模式,一方面选派大批业务骨干进京深造,去年下半年至今,已培训了60余人;另一方面驻德专家推行‘技术平移+理念重构’工作模式,通过每日晨交班病例讨论、高难度手术全流程拆解、多学科诊疗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本地医护团队水平。”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孔祥勇表示,正是通过这种“造血式”的合作模式,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有效提升了本地及周边地市患儿疾病救治能力。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的引领下,医院正在不断提质升级:儿外科在冯翠竹的带领下,开展了内镜下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脐部单孔腹腔镜手术等多项新技术;儿科在张奕、葛绣山的示范教学下,实现疑难、危重、罕见病例的早期精准识别与规范处置;新生儿科在张迪的帮助下,设立早产儿随访门诊,开展序贯式治疗;皮肤科在王誉涵的指导下,推出中医药浴与传统西医相结合的新疗法……
“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诊疗水平,更重塑了医院的医疗服务理念。我们围绕‘生命服务全链条、妇女生命全周期、儿童生长全过程’,以‘大专科、强综合’的模式,借力首都专家资源,全面提升妇幼服务能力,积极争创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张晓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