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借地热调温减碳 购食品级CO2“光合”固碳 “番茄工厂”一年“吃碳”2万余吨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王志强刘潇)9月9日,在德州财金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玻璃温室内,新一季番茄种植已拉开帷幕。工作人员忙碌之余,翻阅着种植账单,其中一份特殊的“碳账本”格外引人注意——它记录着温室通过“借”与“买”两种方式实现的低碳实践:
一边是“借”——向地下1500米深的地热层借热能,一年直接减碳2.42万吨;另一边是“买”——每年购入0.8万吨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给玻璃温室里的番茄“加餐”,靠光合作用年固碳上千吨。这一“借”一“买”,一减一固,给现代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打了样。
该公司的智慧玻璃温室,是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文洛式智慧玻璃温室,占地505亩,被称为“番茄工厂”,种植的番茄讲究“绿智优选”“五分甜一分酸”。可过去,这“蔬菜豪宅”冬天取暖要靠4台燃气锅炉烧暖气,光燃气费就烧掉3000万元。“成本高、耗能不低,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路子。”公司项目服务部负责人殷大伟直摇头。
转机就在脚下。德州的地热资源丰富,占了全省两成多。2023年,他们成了山东首家把“中深层地热能+高温热泵”这套高科技用在农业上的企业。地热能怎么“借”?钻10口深井,4口取水,6口回灌,把地下52℃的“热水”抽上来,用国产高温热泵把暖流送进大棚。用完后,再通过6口回灌井送回地下,这叫“以灌定采、取热不耗水”,回灌率高达98%以上。
玻璃温室里藏着2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盯着冷暖变化。万一遇上寒潮,工作人员在手机上操作一下,就能远程启动热泵,精准调水温、控流量,番茄一点儿不挨冻。
“碳账本”算出真金白银。地热一上马,一年省下1500万元供暖运行成本;减碳效果明显,每年折合减排二氧化碳2.42万吨。
“碳账本”上不仅有“减”,还有“加”。为了让番茄长得更好、产量更高,他们每年专门买入0.8万吨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喂”番茄。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里。经专业测算,一年能固碳千余吨。
“你看,我们这‘碳账本’,一边是给环境减负,一边是给番茄‘加餐’,双管齐下,有力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德州财金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薛林笑着解释,这“碳账”算得明白,算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