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武城县大赵庄村——人心齐了 收入高了 村风好了

原标题:全国文明村武城县大赵庄村兴产业、育文化、强治理——人心齐了 收入高了 村风好了

7月17日上午,武城县老城镇大赵庄村祥瑞家园小区内格外热闹。原来,在外居住20多年的村民刘占水一家搬了回来,村里的老伙计们都来捧场,“过去村里条件不好,孩子把我接到城里生活。如今水电暖齐全,还有老朋友相伴,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近年来,大赵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聚焦产业强基、文化铸魂、治理赋能三大路径,探索出一条“产业兴、乡风美、治理优”的强村新路径,于近日获评全国文明村。

产业强基

大赵庄村共有480余户2100多名村民,曾因土地分散、产业薄弱、班子涣散等,成为远近闻名的落后村。

2019年,大赵庄村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首先做的就是聚拢人心。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印国的带领下,该村确立了“党建统领、孝德育人、产业惠民”的发展思路,除定期召开班子会议,引导党员树立为民服务理念外,还利用空闲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增进村“两委”与群众之间的感情。

其次是产业。该村通过拆迁复耕、村民自愿入股等方式整合土地638亩,领办合作社统一托管运营,村民享受“租金保底+收益分成”双收入,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村“两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打造了总面积48亩的生态蔬菜园区,免费分配给村民耕种。“统一硬化了路面、接上了水管,还安装了路灯、凉亭,让大家有地方歇脚纳凉。”村民祝春安如数家珍,他常年在德城区居住,但每周都要回村侍弄菜地,还经常把自己种的蔬菜送给邻居。

2022年,大赵庄村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规划建成了祥瑞家园小区,村民全部实现上楼。

文化铸魂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大赵庄村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依托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等活动;设置宣传栏、景观小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内容抬头可见、驻足能学;开展“双评双树”活动,累计评选“星级文明户”50户。

村民祝春勇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办白事,出殡当天鞭炮声能从灵堂一路响到坟头,买鞭炮的钱动辄七八千元;办婚礼时,还有村民拦截婚车索要喜烟喜糖等。村“两委”根据村内实际重新细化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坚决禁止此类旧俗,村民们都拍手叫好。

文明新风还体现在细节之中。

党员、热心村民组建起美德信用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公益理发、志愿助老等服务,年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8名本村退休教师义务办起“乡村学堂”,假期期间为村里孩子辅导作业,教授美术、音乐、书法等特色课程。村里发起设立了“爱心基金”,用于助教、济困,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名,救助大病致贫家庭5户。

此外,大赵庄村将每年的8月20日定为大学生欢送节,代替升学宴的同时,进一步弘扬崇文尚学、育才兴教的时代新风。截至目前,该村已经连续举办6年,送出45名本科生、35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

治理赋能

7月18日一早,大赵庄村网格员刘玉忠照例来到所在网格责任区域巡查。他管理着祥瑞家园的5栋居民楼,专门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天晚上10点多,家里突然停电,玉忠立刻带着物业人员上门修理,很快解决了问题,服务没的说!”村民李玉霞说。

为民服务理念在小事中得到彰显。为独居老人修理电视机;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上门服务;为想就业的村民寻找工作;村民农具没处放、牲畜没有地方饲养,就规划建设了农机大院和养殖区;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进一步增进邻里关系,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件,群众满意度100%。随着一件件关切事的解决,大赵庄村干群关系更加紧密,村“两委”各项工作都得到群众支持。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该村建立起党建网格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同时,积极开展村民议事会,让村民由“旁观者”变成管理“参与者”。

如今的大赵庄村,村民生活幸福、村庄美丽整洁、产业蒸蒸日上。“接下来,村‘两委’将聚焦村民养老问题,打造百姓礼堂,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让老人老有所依。”张印国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