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以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串珠成链 绘就田园诗画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古桑园桑椹采摘现场(资料照)。记者刘振兴摄
□本报记者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邓美平 刘子育
4月20日,禹城市伦镇三产融合示范园一派田园好风光,智慧农业大棚里游人如织采摘各种新鲜果蔬,非遗工坊里德州黑陶匠人手把手教孩子们拉坯塑形……近年来,德州通过“农业筑基、文化铸魂、旅游赋能”的创新实践,以现有农业资源为依托,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出“畅游德州乐享周末”17条主题旅游线路,一年四季亮点纷呈,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挖掘特色农业资源 解锁文旅“流量密码”
夏津县苏留庄镇有一条观光路贯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驱车行驶在这条路上,两侧繁花似锦、桑树林立,沿途十余个村庄,房屋青砖灰瓦,石板路蜿蜒曲折,更是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古桑林核心区的村庄,不仅文旅产业发展得好,以采摘为主的种植产业也很有特色,比如,平安湖村的草莓、樱桃,前屯村的蓝莓,封庄村的猕猴桃。”苏留庄镇党委书记张泽立表示,全镇正在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这条观光路“串”起了一条乡村特色旅游线路。
历史上,黄河在夏津行水,形成了黄河故道。一代代夏津人封沙造林,造就了如今总面积12.8万亩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该园有古桑树群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0年,夏津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打造了德百旅游小镇省级生态康养基地,不仅发展了当地农业产业,更带动了乡村旅游。此外,还相继建设了德百温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镇、古桑产业研究院、德影城等农文旅项目。“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利用农业人文资源,以优著名、以特取胜,推动游客奔赴乡村、走向田野,让乡村成为游客心中追求的‘诗和远方’。”夏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好云说。4月,梨花盛开,有“香雪节”;5月,桑椹成熟,有“黄河故道生态文化节”。2024年,夏津全年接待游客343.4万人次。
“我们这里不仅有采摘、垂钓和烧烤,还有古桑文化博物馆、孔子学堂等。农村人也喝咖啡,也欣赏诗歌。”提起村里的文化氛围,前屯村村民、德百旅游小镇讲解员王一博侃侃而谈。与德百旅游小镇相邻的前屯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里的民宿产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
我市依托古桑、石斛等农业资源和杂技、蟋蟀节等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实现特色村独特文化与旅游功能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品质化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1个省级景区化村庄,8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3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
盘活用好乡村资源 助力产业融合发展
4月20日,在乐陵市30万亩枣林核心区,朱集镇灶西村村民陈西岭正忙着修剪枣树,树下间作的冬小麦长势喜人。“树上‘三千元’、树下‘吨粮田’,上边种枣树、下边种粮食,夏天收麦子,秋天收小枣。”陈西岭一家种了3亩枣树,每年每亩能给他家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入。
乐陵是金丝小枣原产地,目前拥有枣林面积30万亩,年产鲜枣近2亿公斤,有千年以上枣树3800多株、500年以上枣树超万株,这些老枣树至今枝繁叶茂、年年结果。
2006年开始,乐陵大范围推行“枣-粮”间作,有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枣、粮产量。在此基础上,枣农们创新种养模式,将枣树、杏树、花椒树混种,林下不仅种植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种植了价值更高的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并散养家禽防治树木病虫害。
农业间作助农增收,产业链延伸更能推动乡村振兴。枣叶茶、枣花蜜、红枣休闲食品、红枣养生饮品……在乐陵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品类繁多的红枣精深加工制品令人耳目一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必须借力科技,走精深加工道路。”公司品控研发负责人刘建秋说。
如何做好“枣产业文章”?乐陵依托千年枣林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枣产业深加工企业,用一颗小枣成功串起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红枣全产业链。
如今,400多家红枣深加工企业在乐陵快速崛起,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2家。从小枣种植,到深加工,再到销售,年产干果0.9亿公斤,产值35亿元。完备的全产业链将小枣“吃干榨净”,逐渐成为一方经济支柱。
近两年,乐陵金丝小枣又经历了一场“黑化”蝶变。借助乐陵和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金丝小枣科技小院“黑化”技术,金丝小枣成为高端健康食品。原来市价每公斤12元的普通金丝小枣,转化成黑枣后附加值增加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从枣农低价卖枣到枣产品笑傲市场,从单一鲜枣到多元化深加工产品,乐陵枣产业实现了逆袭。“现在的鲜枣不愁卖,枣产品也很多,一年四季都能靠枣树挣钱。”陈西岭说。
近年来,德州不断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带动功能,推进“文旅+购物”“文旅+科技”“文旅+研学”等新业态,深耕土特产,促进新型产业供给结构不断更新,让更多村庄美、产业旺、文化兴、农民富的和美乡村展露新颜。
讲好乡土故事 提升文旅互动体验
每年4月初,平原县王打卦镇花园村都花香四溢,沿着村里的“芳菲大道”一路向西便能寻到香气的源头——康熙探花花园,园内梨花、桃花、苹果花竞相开放。
花园村的村名与平原历史上第一位“探花郎”董讷有关。董讷为清康熙六年探花,为官一任,励精图治,归家后手植17株梨树,形成董家花园,董家花园后演化为花园村。从清末开始,花园村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如今已有千余亩,存有百年以上梨树125株。
以文塑旅,以旅兴文。平原深挖花园村千亩果园种植历史,讲好首位“探花郎”故事。借力德州正在实施的“两河牵手”工程,康熙探花花园和美乡村项目进一步得以完善:千亩果园与马颊河绿色廊道、生态湿地串点成线,村里建设了董讷纪念馆、乡村记忆馆、望河楼、古梨树群等特色景点,举办梨花节、河灯节、研学体验等文化活动,构建起集生态观光、亲子采摘、烧烤露营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
慕名而来的李庆彬,在花园村开了一家“农家乐”,当下是生意旺季。“4月19日、20日正值周末,店里接待了十多桌外地游客。席间,他们人手一份宣传册,谈论着董讷的故事。”李庆彬说,“如今的花园村,因‘探花郎’而兴旺起来了!”
德州拥有独特的文化景观,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董子弘儒的学风,从桃园结义的忠义到四女孝亲的典范……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德州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和名人典故,抓好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提升文旅互动体验,让‘一时春’变为‘四时春’,加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