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提升企业“舒适度” 塑强城市竞争力

原标题:我市聚焦企业核心关切,全力营造精准响应、协同高效的发展生态——提升企业“舒适度” 塑强城市竞争力

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项目进入收尾阶段。记者刘振兴摄

□本报记者邓静 本报通讯员常晓晋 杨鹏

企业“舒适度”,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潜力的标尺。我市将“能否让企业更有舒适度”作为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首要标准,在健全政务服务机制、市场公平竞争机制、要素保障机制、法治保障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加舒适的发展空间。

企业“舒适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我市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7.2万户,在营企业17.6万户,增幅居全省首位。

深化改革攻坚

人勤春来早,开工干劲足。

在平原县光电产业园,核鑫聚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5个月即投产运营;在武城县经济开发区,山东悦维新材料公司年产3000架无人航空器机身复材制品项目一期投产在即;在齐河县黄河国际生态城,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处处涌动发展热潮。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跑出发展加速度,得益于政府部门以改革魄力重塑审批流程,主动靠前服务。

以企业“舒适度”为标尺倒逼政府效能变革。德州推出“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各部门提报对优化营商环境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推动制度创新与服务升级深度融合。这场改革以“高位推动、靶向施策”为核心,将部门“一把手”推至改革一线,形成“部门领题、全市解题”的攻坚合力。

市审批服务局聚焦便利市场准入,谋划推出“探索开展经营主体集中注册地备案,破解新领域新业态注册登记难题”项目;市商务局聚焦电商服务,谋划推出“建强市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助力电商高质量发展”项目。审批流程的精简优化,大幅缩短了项目落地的时间成本;服务领域的深化拓展,有效解决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一系列制约经营主体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得以破解,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我市始终将企业“舒适度”作为这场改革的标尺,通过企业打分等机制创新,让企业家坐上改革“主考官”席位,构建起“顶层谋划——精准立项——社会评议”的闭环机制,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实现动态校准。

4年来,我市共实施190个“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相关改革不是碎片式修补,而是瞄准企业全生命周期痛点,递进式攻坚。

树立“用户思维”

在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窗口,昔日长龙似的排队场景,如今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最多跑一次”和帮办代办服务,甚至是手机端“刷脸秒批”。这场效率革命背后,是德州推出的150余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从企业和群众需求角度出发,将多个关联程度大、办理频率高、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通过整合事项、流程再造、数据共享、部门协同,推动企业办事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从跑多个部门到当场即办,看似简单的流程整合,实则破除了各自为政的痼疾;从重复提交多份材料到信息一次采集,打破了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

“高效办成一件事”折射的是执政理念的深刻转变——以“用户思维”取代“管理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服务温度,助力政务服务实现从“能办”到“好办”的迭代。改革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培育出滋养经营主体的制度沃土。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我市提升企业“舒适度”的关键一招。

——推出“德企行”智慧平台,部门入企执法,实行“事前报备、扫码入企、全程留痕、企业评价”,这让执法行为始终在阳光之下,为企业营造了一个更为清朗的经营空间。

——实行分级分类监管,用精准画像替代“一刀切”检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因企施策,这让监管模式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避免了过度干预。

两项制度创新共同构建起法治护企的立体防护网,不仅彰显了“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现代监管理念,更给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为企业打造了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重塑发展生态

强化要素保障,重塑发展生态,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得感与发展信心。

近年来,我市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工业厂房分割及变更登记,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租赁土地项目开工”一件事,推动土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金服制度”改革及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新模式,极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

增值服务是促进要素保障的有效途径,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积极服务13条标志性产业链的同时,我市确定调味品、暖通空调、食品加工等重点服务领域,拓展项目、政策、金融、人才等涉企增值服务事项,推行“园区事、园区办”,各部门高效协同,推动服务链与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系列创新性的增值服务举措,变“政府有什么就给什么”为“企业要什么就给什么”,“生态优—企业强—产业兴”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实践证明,要素市场化改革绝非简单的资源重新分配,而是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的乘数效应,从而重塑整个企业发展生态。这一改革举措不仅为企业夯筑了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更为我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