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农科院团队创新探索“科政企”协同模式,赋能“吨半粮”创建——齐河粮食亩产6年增75公斤
创新团队在试验田进行技术指导(资料图)
□本报记者李榕 本报通讯员高英波
3月1日,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的田野里,连片冬小麦已返青,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摇曳。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宾不时俯下身,轻拨土层,仔细查看小麦苗情和土壤墒情,并记录相关数据。
这里是齐河县小麦玉米“吨半粮”核心区的试验田、示范田、生产田,也是齐河县“科政企”协同打造的整县域小麦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新模式样板。每年,有上百场技术培训在此举办,一系列小麦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从这里走向千家万户。
“去年,齐河县51.4万亩粮田大面积达到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其中,30万亩核心区已经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吨半粮’产能。齐河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县。这离不开‘科政企’协同模式的探索,以及创新团队的倾力付出。”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技中心主任张立宏说。
张立宏口中的“创新团队”,正是由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开昌、李宗新、张宾等30余位专家和研究生组成的小麦玉米生理生态与栽培创新团队,也是“科政企”协同模式的探索者。“2019年,团队与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齐河县焦庙镇建设了核心试验区2300亩、辐射带动30万亩核心示范区,正式启动‘科政企’协同模式创建。”该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李宗新称,“科政企”协同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由创新团队牵头,联合德州市农科院、齐河县农业农村局、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将技术、产品、农机等要素汇聚在一起,首先在试验田开展创建,随后筛选出契合实际需求的良机、良技、良品,进一步加以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边研发、边示范、边推广”的良性循环,推动整县域小麦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宗新带领团队“蹲点”齐河,依托“科政企”协同模式开展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品种鉴选和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创新。
该团队整合全省小麦玉米产业领域优势资源,设立高产优质栽培、智慧农业等8个创新小组,先后完成了小麦播前播后二次镇压技术、夏玉米清茬三角精准定位密植播种技术、小麦玉米周年“双晚双减”丰产高效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发、推广,为齐河粮食产能提升提供科技支撑。“比如,与常规技术相比,小麦玉米周年‘双晚双减’丰产高效技术每亩地可节约成本50元至80元,玉米收获籽粒破碎率可降低17%,周年产量可提高17.5%。”李宗新说。
同时,该团队与山东省作物学会、齐河县农业农村局等合作,先后组织省、市、县、镇、村各级技术力量1000余人次,开展了2000余点次的初测、200余点次的抽测复测,获取了20000余条产量标准信息,完成了对齐河县“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的全面评估。
正是基于该团队在齐河的创新探索和实践,2024年全县小麦玉米周年平均单产较2018年提高8.7%左右,即每亩增产75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