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年目标3年完成,连续4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德州“吨半粮”创建持续扩面提质
我市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资料图)。记者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邓静 本报通讯员桑冬冬
自2021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吨半粮”创建,现已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德州“吨半粮”已连续4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
2021年9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计划利用5年时间,实现百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小麦650公斤、玉米850公斤),打造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2022年,61.8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1576.3公斤,首战告捷。2023年,捷报再传,102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1589.8公斤。2024年,我市“吨半粮”核心区130万亩地块平均亩产1579.6公斤,5年创建目标3年完成,带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凝聚部、省、市、县、乡、村六级力量,形成重农抓粮强大合力,是德州‘吨半粮’创建的最大底气,这为德州带来了政策和动力。德州自我加压,提出‘书记抓粮’,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立军表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3年来,德州新增高标准农田230.7万亩,成为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集成管理、种子质量集成管理、耕地地力集成管理等“六个集成管理”成为“吨半粮”创建的硬核支撑,核心区“六统一”技术措施覆盖率达100%,全市土壤有机质较2012年提升15.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6%,核心区全程机械化率达100%。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路在科技。“吨半粮”创建以来,我市与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签署合作协议,农业农村部派出业务骨干指导开展“吨半粮”创建,引进优势项目,开展技术帮扶;省农业农村厅也派出专家指导组,到各县市区服务指导。同时,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吨半粮”创建专家顾问团队。针对每一个提升工程,建立起“一个院士专家团队、一个行政服务团队”的“1+1”服务对接机制,实现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片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
我市着力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程度、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全市4000余个种粮大户、1万余个家庭农场成为粮食生产的“新生力军”,越来越多的种粮主体积极发挥主动性,社会化服务组织也不断壮大,在种、管、收各环节提供服务。32个“吨半粮”重点镇规划建设综合为农服务中心,重点解决粮食烘干、晾晒、储存问题,年托管服务能力800余万亩次。
今年我市将持续推动“吨半粮”创建扩面提质。韩立军介绍,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新一轮大面积提高单产,在巩固完善提升“吨半粮”核心区的基础上,推动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三区联创”。围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在粮食标准化生产、绿色增产技术集成等方面集中发力,力争形成行业标准。同时,抢抓国家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着力打造在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示范区,夯实粮食高产稳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