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慢跑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孤独症人群
举办残疾儿童趣味运动会
举办无障碍环境和设施督导体验活动
为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
省残疾人“社区微业”现场推进活动在我市举行
□本报记者 马乐 本报通讯员 邹超
岁末年终的德州,暖意浓浓。
在德州天衢新区嘉诚东郡小区的“社区微业·惠残爱心小屋”内,残疾人章伟接过居民送来的废品,熟练地称重、结算。这份工作不但帮他增加了收入,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残疾人积极向上、自力更生的一面。
在陵城区西街社区“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带领着十余名残疾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还安排了唱歌、跳舞等娱乐项目,气氛快乐而温馨。
在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操场上,刚刚斩获省残疾人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第一名的运动员王天琪,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进行体能训练,体育运动助力他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春天的事业,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残联坚持以残疾人需求为出发点,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残疾人在残健共融的温暖里勇敢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春天的事业温暖如阳。
精准帮扶积极回应民生期待
近期,在齐河县居住的强先生收到了来自陕西延安残联部门的一份快递,里面是自己申请办理的残疾人证。他不住称赞:“可帮了我大忙啦,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一下子就把我的困难解决了。”
43岁的强先生是延安人,在齐河县发展,由于意外导致左腿受伤致残。“以前像我这种情况,想办残疾人证,要跑回老家。本来身体就不方便,还特别浪费时间。”强先生介绍,当初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齐河县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服务窗口咨询,工作人员告知他可以进行残疾人证“跨省通办”,并十分耐心地帮他填写了申请信息,随后安排他到所在地指定医院参与评残,很快残疾人证便快递到了家。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帮助和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是我市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市着眼夯实基层基础,优化残疾人服务流程,推动解决残疾人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制定印发《德州市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方案》,建立市残联牵头,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办的工作机制,对残疾人证办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等多个事项集中整合,实现极简办、集成办,切实增强残疾人办事便捷程度。目前全市已设置156个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服务窗口,实现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全覆盖,共办理事项1.6万余件。
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残联组织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残联服务网络。深入推进村(社区)残协规范化建设,推动各地健全完善村(社区)残协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水平。出台《“筑梦双百行动”全市残联系统干部职工直接联系帮扶困难重度残疾人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联系帮扶农村困难重度残疾人和在校残疾大学生。130余名帮扶干部深入基层建立帮包台账,持续跟踪了解帮扶对象工作生活状况,共帮扶残疾人136人,协助解决问题198个。
将“有一助一”作为残疾大学生励志助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精准施策,让符合条件的残疾大学生“应享尽享”,确保考入各高等院校的残疾大学生100%入学。今年共发放助学金77.6万元,有122名学生获助,其中专科生、本科生106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6名。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组织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调查,围绕多层次、多样化托养需求,通过日间照料、居家托养、寄宿托养等方式,为2338名残疾人提供了个性化、亲情化的托养照护服务,为1499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极大地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
精准康复点亮残疾人生活希望
12月12日下午1点半,10岁的脑瘫患儿豪豪坐着母亲刘金玲的电动三轮车,来到位于天衢新区的德州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肌肉放松、平衡功能训练、站立负重训练……全程都有专业康复师在一旁指导陪伴。“孩子已经接受康复训练9年了,效果挺好。已经在普通学校读3年级,学习成绩不错。”提起儿子,刘金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豪豪是武城县老城镇人,因为早产大脑缺氧导致脑瘫。1岁多时,父母将他送到了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针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具体需求,康复治疗师为他量身定制了系统的康复课程,可以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家里只有孩子爸爸打工赚钱,要是没有政府的好政策,孩子能康复到现在这种程度,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刘金玲感动地说。
修复“折翼”,拯救天使。免费的康复训练为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及家庭点燃希望。我市坚持聚焦最需要帮助和最有康复价值的残疾儿童群体,将儿童救助摆在首要位置。完善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及配套政策,保障残疾儿童享有规范有效的基本康复服务。加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监管及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的康复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已有2790名残疾儿童享受到免费康复救助服务,其中4名儿童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68名儿童接受了肢体矫治手术。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精准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今年以来,我市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兜底保障作用不断增强,扎实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在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最急需处生动诠释着人文温度。对易致贫返贫残疾人和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行核查,确保应签尽签,目前已为13.6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加强资源整合,募集社会资金,做好全市残疾人辅具适配工作,为6297名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具,提高了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37岁的王建便是一名受益者。多年前因为意外,王建右腿膝关节以下截肢。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安装假肢,生活上多有不便。“新假肢合适又舒服,以后生活方便多了,感谢残联和爱心企业为我们减轻了经济负担。”王建脸上绽放出笑容。
精准施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12月20日下午,在位于陵城区的华夏阳光(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的直播间内,赵雪芹准时登陆平台,开始了她的直播。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她积极与粉丝互动,推介合香珠手串等文创产品。
31岁的赵雪芹早年因为事故导致右腿残疾,身体上的缺陷令她的就业之路走得磕磕绊绊。今年以来,陵城区积极推动“文化+商业+公益”助残新形态,引入华夏阳光(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有限公司,建立了以残疾人为主的直播矩阵,提高文创项目与市场融合度的同时,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我的身体条件可以胜任直播带货岗位的要求,每个月可以赚近4000元。自食其力的感觉真好。”赵雪芹说。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残疾人就业堵点难点,坚持“扩容”和“提质”两手抓、两手硬,不断创新就业路径、优化就业服务,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直达基层,确保就业率稳步提升。
制定《德州市实施残疾人文创就业创业行动方案(试行)》,通过政策支持、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三点发力,推动残疾人文创产业发展,孵化出一批本土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残疾人文创工坊。截至目前,成功培育打造包括华夏阳光(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有限公司在内的2家省级残疾人文创工坊和5家市级残疾人文创工坊,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文创类职业技能培训,带动106名残疾人就业。
积极探索残疾人“社区微业”就业服务机制,“社区微业·惠残爱心小屋”被纳入今年全市民生实事项目。7月16日山东省残疾人“社区微业”现场推进活动在我市举行,残疾人“就近求职、乐享服务、临家易业”的“德州模式”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并运营“社区微业·惠残爱心小屋”323处,辐射带动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505人就业,帮助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举办残疾人暨残疾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走访拓岗工作,持续深化“岗位找人、上门指导”服务,提升就业服务成效。共培训城乡残疾人1387人,全市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353人,完成率219.25%;农村新增残疾人就业5170人,完成率605.39%。
展望未来,德州残疾人事业蓝图在绘,行鼓声疾。市残联将继续以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以残疾人民生保障的高质量、残疾人公共服务的高水平、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新气象,奋力谱写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