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台优服务 打造人才创新高地——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侧记

▲颁奖仪式上,20个项目集中签约。记者 刘振兴 郭庆萍 摄

□本报记者 董天力

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9月19日在我市举行,20日举行了盛大颁奖仪式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德州行”活动。

本届大赛以“逐梦新时代·一起赢未来”为主题,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受到了各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广泛关注。其间,我市承办了山东省第六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德国分赛,还举办了北京、杭州、重庆、广州、长沙、长春6场国内分赛和德国、新加坡海外分赛,共吸引463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报名参赛,遴选了146个项目进入总决赛。项目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医药康养、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以赛引才:共寻发展良机

决赛现场,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参赛选手通过PPT加讲解的形式,依次开展项目路演,随后由专家评委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应用性等逐一进行提问、打分。

经过一轮轮的比拼,最终评选出创新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10名,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2万元、1万元奖金。创业类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胜奖20名,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4万元、2万元奖金。其中,“海藻糖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领衔人刘龙获创新类一等奖,“高端碳中和新材料、环保可降解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领衔人王超、“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及其先进技术”项目领衔人孙旭获创业类一等奖。

王超表示,企业要积极探索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对传统能源、传统材料技术的替代更新,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要加强生态链上下游的合作,推动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全产业链的低碳和环境友好。“德州对于环保项目非常重视,期待我们的项目能在这里实现价值。”他说。

“这次大赛,是我市强化招才引智、强化创新创业、强化产才融合、强化对外推介的具体实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春华表示,希望通过大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挖掘、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户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成果,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搭建平台:共商发展大计

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现场,“德州市新能源新材料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德州市医药及康养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揭牌成立。去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启动实施了“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以全市标志性产业链为依托,联合相关领域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一批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揭牌运行了“德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德州市高端装备”2个共同体。截至目前,我市已成立4个协同创新共同体。

颁奖仪式上,来自中国科学院、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京津冀欧美同学会以及海内外高校院所、科创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为德州的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作为一名从德州走出去的科技工作者,我一直关注家乡发展,各种人才政策升级迭代,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完善更新,不断推动资源整合、产才融合、服务聚合,带动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性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玉鹏在致辞中表示,会做一名德州的创新创业宣传员,为家乡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当前,面对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祝恩元表示,希望广大院士专家常来走一走、看一看,多为山东为德州的创新发展“传经送宝”,不断推动更多技术领先、前景广阔的项目落地,也希望本次大赛获奖选手,能够在齐鲁大地实现人生理想。

携手合作:共聚发展合力

这是竞技角逐的舞台,更是务实合作的平台。

“高端个性化治疗血液透析滤过仪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高分子牧草膜生产及多层共挤高分子材料微复合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金天弘MEMS芯片和传感器项目”等20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集中签约,是此次大赛颁奖仪式上的重磅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天衢新区在现场成功签约的“金天弘MEMS芯片和传感器项目”,是由金天弘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由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核心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MEMS芯片、新能源储能锂电池热失控监测传感等领域。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将实现MEMS“电容式”气压传感器国产自主可控,填补国内空白。

为广聚天下英才,我市实施“人才兴德”行动、推出“科创十条”、出台“人才十策”。对入站博士后,每月给予5000元生活补助和5万元一次性项目补助;对来德创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重点高校院所本科生,每月给予最高1万元房租补助,连续补助3年。

在颁奖仪式上的人才政策推介环节,周春华诚挚表示,德州将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好地支持有识之士创新创业、成就梦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