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区长徐世良:27 岁为百姓抢粮捐躯

牟书会

抗战时期,冀鲁边区的平禹县英雄辈出,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宋升村(原平原八区)徐世良就是其中之一。

抛舍双亲投身革命

徐世良(又名徐禄明),1917年生,毕业于平禹临陵边界区域的吴辛完小。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反封建、反殖民地的革命洪流,较早地接受五四新文化的教育,接受马列主义,在校期间,积极走向社会,宣传反封建,努力倡导新文化。

十八岁结婚后,徐世良毅然离开了家乡,抛舍双亲,走出家门,走上革命道路,投身革命洪流。

芦沟桥事变后,徐世良同村里及邻村的进步青年(学生)一起宣传抗日。

1939年冬,临邑工委书记邓林华越过东大河,在平禹边区发展党的力量开展地下工作后,徐世良接受平原八区第一任区委书记柳佃栋(又名李春秋)的领导,他们利用熟悉环境的优势,在晚上秘密开展党的宣传活动。

宋升村,位于平禹临陵四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远离敌伪交通要道,抗战时期有着非常适宜对敌斗争的秘密环境,在这样一个地方开展抗日地下工作非常有利,因此,这里成为平原八区的红色抗日堡垒村。

劝诫汉奸改邪归正

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徐世良,在邓林华、柳佃栋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抗日工作,进步很快,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便被任命为平禹县民主政府财粮助理员兼任区长,活动在平原鸣鸡店一带。

在鸣鸡店一带做地下工作时,徐世良威震敌胆。

据89岁的李玉锋老人说,一次,一位姓杨的领导找到他,告知县大队以及区队缺少武器,要尽快搞到部分武器。

鸣鸡店一带敌情复杂,伪顽汉奸猖獗。徐世良从敌伪身上下手,夜间行动入户抓人,抓到后,要求他们:把枪交出来,回家种地不当汉奸。

经过他的震摄,不少汉奸都交出了枪,改邪归正。但也有些汉奸恨透了徐世良,将砒霜投在他家的水缸里。

敌人的举动,更加坚定了徐世良对敌斗争的决心,不长时间,他便为县大队、区队搞到了武器。

在为区队搞枪的同时,他也让伪军家属做家人的工作——回家种地,不当汉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抗日救国大义灭亲

1942年腊月十二大扫荡后,冀鲁边二分区、二地委以及县区机关的武装将士、抗日干部、群众损失惨重,上级决定将平原禹城再次合并,原平原八区、临邑五区合并为五八区,在这种环境下,徐世良升任县政府财粮助理员兼任五八区区长。

平禹五八区的陈庄是徐世良的外祖父家,因从小就对陈庄周围的环境很熟悉,他利用有利条件,很快打通了敌伪封锁线,用亲戚连亲戚的方法宣传抗日。

据熟知情况的村民介绍,徐世良的叔伯舅父,在陈庄一带为非作歹,同辛集、盘河据点的敌人通气,给日伪办事,是作恶多端的汉奸。他得知后,决定处决舅父。胞兄徐禄昌得知后,劝其给条活路,徐世良对胞兄说:“大家都知道我在这里当区长,舅父却认贼作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在陈庄村北树林里,徐区长毅然亲自处决了舅父。

此后,徐世良很快打开了五八区的局面,全区无不欢呼,拥护徐世良。

保卫麦收以身殉国

1944年,麦收之际,县人民政府发出“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食”的号召,要求用各种方法把敌人据点封锁起来,组织群众抢收、抢打、抢晒、快藏,日夜突击。

1943年大旱,庄稼欠收,平禹人民的生活处于极度的困苦之中,好不容易盼来了1944年的麦季,叛变投敌的临邑伪顽杂团何风岐(外号“何狗子”),唆使伪军抢收农民的麦子。

徐世良得知伪军抢麦子的消息后,决定保卫麦收。他动员联防民兵,在区部区队带领下护麦。

一日夜晚,伪军出来抢割麦子,他亲自带领区部两个勤务员,埋伏在麦田,当敌人正想偷割麦子时,开枪射击,他充分利用夜晚左右开枪,敌人搞不清人数,利用毕家寨大洼中的坟茔做掩体,同敌人战斗。由于寡不抵众,徐世良身上七处中弹,倒在了敌人的枪下,其余人员也全部牺牲。

得知徐世良牺牲的消息后,宋升村和毕家寨村的村民,将他抬了回来,徐母徐陈氏得知后,几次哭得昏了过去。当时徐世良有两个孩子,大的9岁,小的6岁,为解决其家庭困难,时任县委书记的陈文会和县长周今生决定,以平禹县政府名义,给他家一头毛驴,由政府出资,让其兄长徐禄昌代耕,为徐家挑水,担起家务重担。

时隔不久,1945年3月,平禹县政府为徐世良勒石立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