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阳光艺境楼盘
□本报记者石秀秀本报通讯员李冉王龙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大拆大建”模式已难以适配城市发展的新需求。近年来,我市探索以片区规划理念推动城市更新,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交通路网、绿化景观的衔接性,在盘活市区农校、中波转播台等闲置地块的同时,配套建设公园、农贸市场、幼儿园等,构建起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市民感受城市烟火气和民生温度。
弹性规划激活存量土地
10月17日,在位于德城区天衢路的阳光艺境楼盘工地,机械轰鸣,工人穿梭忙碌。这片占地37.6亩的土地如今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进行装饰阶段施工,预计明年10月份交付。”项目负责人王吉福说。
阳光艺境楼盘所处位置是原农校地块,位于市区核心地段。原农校地块出让后,因企业经营问题及地块商住比例较高等原因未能及时开工建设。周边的农科院、中波转播台地块则因土地、房屋整体使用效率较低,成为低效用地。
德州市土地储备整治中心副书记李亚梅说:“原企业存在债务问题,地块一旦被查封,土地盘活流程将变得更加复杂。核心位置的好地一定要想方设法利用好。”为保下这块城市未来发展之地,去年2月,市自然资源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地块盘活工作。
盘活的第一步便是让土地抓紧动工。去年,建设单位接手了该地块,一个棘手问题横在他们眼前——周边已建成天衢购物中心、天翔大厦等大型商场和商务办公楼,周边沿街商户众多,商业开发空间有限。“原有规划设置的商住用地占比为57%,就算建成商业体,我们下一步招商也将非常困难。”王吉福表示,该区域教育资源丰富,与小学和中学毗邻,医院离得很近,更适合建住宅。
一边是企业的“经济账”,一边是城市的“规划图”。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弹性调整规划布局,适应市场需求,是我市处置闲置用地的关键一招。”李亚梅说。
为此,德州市自然资源局针对该片区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问题,组织了多轮联合勘测和分析研判,仅20天,新的规划方案出炉——商住比下调至20%,容积率下调至0.22。同时,将产权清晰的农科院办公楼用地进行异地安置,对低效使用的平房区域进行整体征收。
集成改革促项目“快落地”
回想项目从修改规划到手续审批,“高效”二字王吉福一直挂在嘴边。他翻看着审批记录本说,“去年确认项目后,仅用时3个月便达到了开工条件,明年商住都能完工。省下的是时间和金钱,帮我们抢出了8个月黄金销售期。”
高效缘于市自然资源局规划要素保障项目“快落地”集成改革工作的实施。市自然资源局高效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优化规划土地政策、支持企业闲置土地再利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立足市场主体在不动产登记、规划手续办理、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需求,通过集成改革,在规划调整、条件出具、方案审查、会议决策、竣工核实等各环节综合缩减时间40%以上,为保障项目快速落地消除障碍。
“不仅要让城市有发展,也要为企业群众做好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宗旨。”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庞云冲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单元和街区两个层级差异化编制控规,研究推出混合用地开发的规划和土地相关政策。
5分钟生活圈感受城市温度
如今,以阳光艺境工地为圆心,5分钟便民生活圈正焕发活力——新建的健身广场上,市民舒展筋骨,笑意盈盈;便民市场内,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原有的断头路也打通了。住在大东关颐景园小区的陈剑对此深有体会:“以前买菜要绕路,骑电动车就得10分钟,现在步行就能解决了。”
“百姓买菜难、走路堵,地价再高,地也没用出真价值。”庞云冲说,市自然资源局以片区规划理念,同步盘活了中波转播台等闲置地块。
中波转播台迁建涉及多个部门的历史遗留问题。2023年底,市政府成立中波转播台迁建项目工作专班,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协调,专班调度,及时协同各部门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从去年6月建设单位进入现场进行施工,到去年12月底,仅用半年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工作。
取而代之的是,原中波转播台北侧增加了口袋公园,德兴路东侧集中布局起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与便民市场。更让居民踏实的是,他们对“未来还要塞进更多小区”的交通忧虑,在规划中也得到了回应:通过系统梳理土地脉络,大东关东街南延接上天衢路,3条全新的城市支路纳入蓝图。这些“毛细血管”一旦打通,将有效缓解德兴路、天衢路等主干道拥堵压力,逐步织就“小街区、密路网”的健康循环体系,曾经令人头疼的拥堵痛点正被一寸寸疏通。
这片区域的改变,映射着我市盘活低效用地的治理智慧。“以企业诉求为政策切口,以民生温度作规划标尺。土地价值的终极刻度,体现在百姓油盐酱醋的城市烟火气里。”庞云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