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活土地资源,带动绿色经济——共享菜园:种出生活新方式
“农场主”带孩子在菜园耕种
“我来看看丝瓜长多大了”
鲜嫩的黄瓜摘了一茬又一茬
□文/图本报记者刘春杨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中,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共享菜园正在德州悄然兴起。这种认养土地的模式,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帮助都市人重拾农耕乐趣,架起城市与田园的桥梁,更成为盘活土地资源、促进绿色经济的新引擎。
情怀在共享菜园安放
自然弯曲的黄瓜、还未泛红的番茄、根根饱满的豆角……7月15日,在德城区南运河西岸的花园营地,负责人郑志鹏带记者在“一分菜园”转了一圈。一条条半米宽的小径两旁,是栅栏围起来的一个个小菜园,每家的果蔬品种不一样,加起来有几十种。菜园外面的空地上,铺着刚收获的油葵,晒干后能榨出纯正的葵花籽油。
这片占地207亩的花园营地比邻杨家圈街区、九龙湾公园,与运河古街隔河相望,被省文旅厅评选为“夏季网红打卡地”。2024年4月,营地开启占地40亩的“一分菜园”项目,通过让居民分租土地、亲自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的方式,充分盘活现有的农用地资源。菜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种植环境和作物产量。
嗅着泥土的芬芳,寻找生活最初的味道,共享菜园的认养模式迅速赢得广大市民的青睐。要知道,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类似的“一分地”租赁项目,因其稀缺性和体验价值,租金每年高达几千元。而在花园营地的“一分菜园”,居民每年只需花539元,就能租赁60平方米的菜地成为“农场主”,种植喜欢的应季蔬菜,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责任田”,超高性价比让更多人圆了田园梦。
治愈心灵是另一种丰收
对“一分菜园”的“农场主”邢国利而言,这片菜地是他抗癌路上的“精神良药”。手术后,他每天在菜园劳作,搭架子、种果苗,身体状态一天天变好,“有农活干多了一份念想,这儿就像我的第二个家。”邢国利的话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据郑志鹏粗略统计,租户中有70%是退休人员,菜园成为他们社交、锻炼的天然场所。
年轻人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和生活乐趣。清晨6点,上班族王思渤会先到菜地浇水、除草,再换上职业装去公司,“早上来这里感受自然、沉淀心情,一天的精神都很饱满。”宝妈樊女士以孩子的乳名“莯宝”命名菜园,光脚踩泥、挽袖播种,在欢声笑语中采摘硕果,她说:“晒黑一点儿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不但吃上了绿色蔬菜,还在劳作中感受到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接地气的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一分菜园”377人的“农场主”群,开辟出一片社交小天地。“余两袋羊粪谁要?”“茄子苗买多了免费送”“群主,园区的土拨鼠把我家玉米啃了”“群主,孔雀跑出来开屏了,快来捉回去”……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群里上演,人们分享着农资和趣闻,还创作出一首打油诗:认养小菜园,乐享蔬果甜,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
“种子力量”孕育绿色经济
德城区南外环小于庄立交桥附近,也有一片名为古窑部落的共享菜园。7月17日,记者来到这里时,20亩葡萄园里的“巨峰”已进入挂果期,到8月中旬可以采摘了。园主冯先生介绍,菜园采用运河水系天然灌溉,自制堆肥确保土壤肥力,服务项目分自主种植型和无忧种植型。“无忧种植就是租户对菜园进行托管,可随时参与种植养护采摘等过程,一分地产量保底400斤,我们每月可提供一次代采自家菜地蔬菜并配送的服务。”
除了开展种植采摘、露营野炊、户外拓展等项目,这些菜园还与学校、社区对接,作为研学基地开展农事科普及环保活动。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也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共享菜园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也在慢慢撬动起绿色消费的潜力。
市民在共享菜园中找寻乐趣、获得实惠,而对于经营者,却绕不开一个终极命题——怎么盈利?郑志鹏介绍,虽然有很多延伸项目,但是对于菜园来说,利润来源主要还是租金,由于前期在道路修整、设施修建及人工方面投入较大,预计两到三年能实现收支平衡。“今年4月春种时,菜园已全部被认养了,很多是续签的。绿色经济潜力无限,相信花园营地未来会像菜园里的蔬果一样,迎来满满的收获。”郑志鹏和园区的工作人员,在春华秋实中度过了第一个四季,他们晒得黝黑,但是心有所盼,干劲十足。
记者手记
识五谷以通世道、知农事以晓农情。共享菜园是一条城乡资源互补的新路径,盘活城市边缘的农用地,既保留了农耕文化,又为“新市民”提供了情感依托。南陈庄的陈大爷搬迁进楼房后总觉得少了点啥,如今在菜园里重拾了技艺,缓解了乡愁;大人和孩子在劳动实践中,种出了健康与温情,这“一亩三分地”也成为快节奏生活的“减压阀”;而经营者们,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创新,借助“种子的力量”挖掘绿色经济的潜力,孕育更多经济和社会价值。希望这泥土的芬芳,能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分田园、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