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产融合 培植新质生产力——全市经济发展年中观察系列述评之七
德州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已经成为我市优质企业培育、金融科技融合的全新载体。记者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杨鸣宇 本报通讯员王世林 邱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德州正上下一心,持续加强科技强市建设,全力推进科产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培植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
站在新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
在传统产业升级上,我市加大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工业运行分析研判机制和“增量清单”,强化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帮扶调度调控,一业一策,解难题,促生产、稳运行。深入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成立技改促进会,指导企业谋划技改项目,做好上级政策争取、市级政策出台,通过政策刺激,鼓励企业新上技改项目。还出台了《德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数字强市建设。位于运河经济开发区的凯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浮法玻璃熔窑节能技术,通过烟气余热回收使富氧燃烧熔炉节能率达30%以上,还建成7MW废气余热电站,利用10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企业绿电占比超85%,年减排二氧化碳40820吨。
在壮大新兴产业上,我市积极探索政府扶持新型组织建设新路径,建立产业链群促进组织,成立16个产业秘书处,持续实施融链固链活动,高效开展“遍访总部”,落地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积极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跨境电商贸易发展,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我市瞄准高精尖产业前沿,抢抓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风口,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试点示范和标杆应用场景,培育德州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升级是科产融合的“落脚点”。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就能“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扎根应用场景就能“小苗成大树”。德州成功的关键在于摒弃“一刀切”,根据产业特性精准施策。对传统产业,用“智改数转”激活存量;对新兴产业,用产业链思维培育增量;对未来产业,用场景创新孵化变量。这种“梯度培育”模式,既守住了经济基本盘,又打开了增长新空间。
近日,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永磁轴带发电机研制及产业化”等6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争取资金5178万元。为帮助企业立项,市科技局组建服务专班,全程协助企业对接高校院所、优化申报材料,有效提升了项目竞争力。
恒力电机项目的成功立项,离不开我市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我市将核心技术攻关作为科产融合的基础工程,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支持领军企业在优势领域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同时新建市级创新平台。此外,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创新高地科技合作,实现“借梯登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我市深谙“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兴”的逻辑,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雁阵式”发展格局。此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升高”补助等惠企政策;支持“三高一核心”企业承担科技项目,提升企业在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中的话语权;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继续选派高层次人才到企担任“科技副总”。
在做实梯度培育机制和政策激励措施上,我市一方面培育创新型企业“后备军”、壮大“主力军”,形成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另一方面让企业“有利可图”“有话可说”“有人可用”。“有利可图”体现在惠企政策让企业愿意投入;“有话可说”体现在企业话语权提升,让创新方向贴合市场;“有人可用”体现在人才机制破解智力瓶颈。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我市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平台,举办线上线下对接活动,打破信息壁垒;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权益让渡”等新型转化模式,降低转化门槛。构建“1+1+1+N”转化体系,以中科院德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核心,以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杠杆,以专业化服务团队为支撑,联动市内N个承接园区为关键载体,深度嫁接中科院科研优势,实现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此外,充分运用“鲁科贷”“鲁科担”等政策工具,组织银企对接与项目路演,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更多有潜力的科技成果获得转化所需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构建“需求牵引、资金推动、服务保障”的生态体系,让技术、资本、市场精准对接,确保科技成果“找得到、引得来、落得下、长得好”。
我市推进科产融合、培植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证明,唯有让科技创新扎根产业土壤,让产业创新牵引科技方向,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基于此,我市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技术攻关的“精度”、企业培育的“力度”、成果转化的“效度”上再下功夫,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以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