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团队把脉问诊,“非现场”监管提升效能——我市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庆云县两河四岸风景区自然风光
群众在减河湿地公园中骑行
乐陵循环经济示范园鸟瞰
马颊河(陵城段)沿岸景色宜人
夕阳下的乐陵市跃马干渠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董天力 本报通讯员霍林志 闻芳
7月14日,庆云县紫金湖湿地公园内,经过三级生态净化处理的清澈再生水,正源源不断注入马颊河,滋养着沿岸蓬勃发展的生态产业。而在焕然一新的陵城区内环护城河畔,成群的白鹭掠过随风摇曳的芦苇荡——这一幅幅生态画卷,是我市近年来系统性治理交出的亮眼答卷。
今年以来,德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瞩目:前6个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7,同比提升11.5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68%,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列全省第4位。全市水环境质量指数5.34,列全省第6位;6个主要河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5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这些硬核数据的背后,是精准治污、创新监管、绿色转型三条主链深度协同带来的成效。
靶向施治 系统修复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贵在精准施策、系统推进。
近日,在宁津县某家具生产企业的喷涂车间内,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宁津分局的工作人员运用先进设备,精准定位了一处隐蔽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泄漏点,企业立行立改。这种“发现即解决”的高效模式,是全市提升精准治污能力的体现。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引入“一市一策”专家团队,定期会商研判空气质量形势,有针对性地做好污染源管控。同时,强化科技支撑,运用在线监测、用电监控等技术手段,非现场执法比例保持在40%以上。
水陆统筹、标本兼治的系统性思维,使得陵城区内环护城河实现华丽蝶变。刚刚完工的陵城区内环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清淤疏浚、拓宽河道、建设湿地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河道水质改善,昔日的“龙须沟”蜕变为市民亲水乐水的生态廊道,并匠心修复“赵公封址”“东壁奎楼”等“陵城老八景”,打造“碧河双环翠”景观带,让市民在游览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放眼庆云县,水环境治理同样注重系统性。该县创新构建“护水、治水、兴水”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累计投入10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域全域25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其配套建设的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将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经紫金湖湿地深度净化后循环利用,年再生水利用量达500万立方米,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循环。今年,马颊河(庆云段)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宽严相济 守护发展 多措推动执法监管提质效
生态环境执法,既要有刚性约束捍卫法律尊严,更要有柔性温度护航企业发展。
在近期的一次环保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位于宁津县的山东奥馨家居有限公司喷漆工序废气排放超标。经深入调查,原因系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非主观恶意违法。综合考量,生态环境部门最终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这一“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法律严肃性,也给予企业纠错空间。“严格遵循法律法规,既对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又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法理与情理有机结合。”宁津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杨昭洞表示。
对于主观恶意、弄虚作假、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生态环境执法利剑始终高悬。近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通过大数据分析敏锐发现异常线索,成功查处并依法移送了一起性质恶劣的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案件,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案成为德州市生态环境执法领域“零容忍”态度的有力宣示。
正是这种“宽严相济、守护发展”的治理理念,推动着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提升:非现场执法检查比例稳步提升;环境信访投诉总量同比下降;企业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高。宁津县因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省级表彰。
绿能澎湃 点绿成金 降碳减污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当前已成为德州撬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禹城市,这场以绿色为底色的深刻变革激起功能糖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升级的浪潮。禹城市创新探索“行业整体+企业个体”双层次清洁生产审核模式,打破单个企业局限,从整个行业工艺流程、物质流与能源流进行系统诊断与优化。其成功经验通过国家级评估(禹城市功能糖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国家级改革创新试点),形成了多项具有行业普适性的清洁生产方案,编制形成功能糖行业系列标准。该试点共实施完成行业特色清洁生产方案8个,促进了行业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禹城方案”。
时下走进乐陵市,“绿色动能”随处可见:跃马干渠湿地公园内游人如织;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的乐陵循环经济示范园拔地而起;投资30亿元建设医药超级工厂,为医药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提供发展平台,年可新增产值200亿元;投资15亿元建设艺点数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数字运营、产业协同、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生态共享”模式赋能乐陵产业数字化。
“当前,我们正多维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实施EOD模式项目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作用,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副局长高磊表示。
绿色制造体系的硬核实力,构筑起德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目前,德州市已累计培育形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绿色设计产品2种;省级绿色工厂37家、绿色工业园区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我们始终在探索一条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德州路径’。从铁腕治污攻坚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核心在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岳红星表示,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将全力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后半篇文章”,严格落实涉企生态环境执法集中整治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切实提高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