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州坚持“四位一体”,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擦亮“大德·好家风”品牌
□文/图本报记者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王斐
市妇联举办“大德·好家风”亲子公益活动
5月13日,在全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宁津县代表作典型发言;5月14日,德州“大德·好家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课程走进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德州市妇联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家风文化传承、家庭服务供给“四位一体”,擦亮“大德·好家风”品牌,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共进,逐步形成家家幸福安康、家家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党建引领典型带动 建设好家庭
5月24日一大早,在武城县南北官庄村,党员姜丽丽带着11岁的儿子整理完庭院,又接着清扫门前街道,她的行动带动了不少邻居。
“以前总觉得村里环境差是公家的事,现在看着丽丽一家带头,大伙儿也不好意思袖手旁观。”邻居张秀英说。村民的变化是武城县家风建设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结果。武城县将家风微课堂嵌入主题党日,3年来全县400余个党支部开展活动1.4万场。
我市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在党建引领、典型带动等方面下功夫。市县两级出台文件,将家风教育纳入机关党建工作,集中开展家风建设主题党日活动。各县市区将家风教育拓展融入村(社区)党组织活动,推动党建引领家风建设制度化。
成立“大德·好家风”宣讲团,讲好“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故事,全市800余户家庭获全国、省、市表扬。村(社区)妇联以家庭典型促家庭文明,以身边榜样带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纠纷化解等村级事务。曾经的软弱涣散村武城县白庄村,连续十几年走“典型引领、村庄善治”之路,成功蜕变为省级文明村;全国最美家庭代表朱凤华,37年来不仅精心伺候夫家爷爷、奶奶和公婆,悉心照顾患病的三叔和弟弟,抚养侄女,还于202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引领村民孝老爱亲,涌现“德州市五好家庭”刘玉娟家庭等典型,擦亮了“市级文明村”招牌。
在美丽庭院建设中,各级妇联深挖庭院整洁背后的家风故事,鼓励妇女发展庭院经济、开展志愿服务,全市21万户美丽庭院引领“家美人和”。
线上线下齐发力 涵养好家教
前不久,夏津县中山社区举办了一场以“学会管控情绪·做智慧父母”为主题的“幸福e家”讲座。“幸福e家”是由县妇联2023年8月发起的家庭教育项目,定期在社区举办讲座、开展心理咨询等线下活动,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除了线下课程,夏津县还开拓了广阔的线上服务空间。开通“家教云直播”,聘请专家讲师团、优秀教师,组织27期直播,2.5万余人次收看。开设“家长课堂”,通过伴读的形式推荐良好家庭教育资料,包括亲子绘本60余册、案例及疏导方法30余个、科教文章150余篇。
线上陪伴离不开丰富的“云产品”和畅通的“云渠道”。“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我们制作了9幅公益海报、拍摄了4部宣传片,在社区公共空间展示展播。打通‘云互动’渠道:开通热线,在微信平台设立家庭教育留言板,通过家长互助小组的形式,实现经验分享,建起更加和谐的邻里关系,助力全县家风文化建设。”夏津县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持续完善服务体系,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送达千家万户。完善家庭教育法治保障,推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情况纳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开展《山东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宣传,引导家庭自治。
打好家校社协同“组合拳”。加强与驻地高校、专业机构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多领域合作,密切与宣传、教育、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联动,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和阵地,集中力量开展家长学校建设、家庭教育骨干培训、个案指导服务等。
引导扣好品德“第一扣”。打造“家·课堂”“书香润禹悦读幸福”“小红花·幸福集市”等亲子公益服务品牌,丰富文化传承、心理健康、科技体验等活动载体,将德治融入家教指导实践各环节。
深挖文化打造阵地 传承好家风
“中华传统家学文化园以徽派建筑群为核心,构建起集贤书院、培德堂、正本堂、有忠堂、世德堂‘一院四堂’,是以传承和弘扬家风家训文化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民间收藏大观园。”4月29日,省妇联主席孙丰华深入宁津县调研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并为省级爱心妈妈驿站——中华传统家学文化园授牌,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文化园建设情况。
据介绍,宁津县以“文脉赓续+红色引领”双轮驱动,打造以中华传统家学文化园和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园一基地”为核心的家庭家教家风教育阵地,形成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并重的沉浸式立体化主题教育馆。每年组织领导干部及家属、中小学生等赴“一园一基地”接受教育,目前已超10万人次。
建好特色家风阵地是我市传承、弘扬好家风的一项举措。各级因地制宜打造家风亭(廊)、家风广场、家风馆等家风教育阵地,涌现出武城“四女祠”、禹城梁家镇党风家风馆等特色家风阵地。齐河县义和村连续十余年每周开设“齐家大讲堂”,成立孝和志愿帮扶队,凝聚起“孝亲义和”风尚。
同时,持续深挖地域家风文化,深挖“四女孝亲”、颜氏家训等地域文化,以现代家规家训家书征集展示活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将无形家风具象为可观可感的本土故事,将优秀文化提炼为必读必传的家规家训,将祖辈规训转变为共守共护的村规民约,引导家庭成员“进门读家训,出门传家风”,推动以孝治村、以德治村、以诚治村。
探索家风激励机制。各地探索创设孝善基金、“好家风”信用贷等以家为单位的激励机制,紧扣“家”单元激发“家家有责、家家尽责、家家享有”的治理能量,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建共享。夏津拐尔庄村建立“孝善基金”,定期为老年人理发、过生日,开设家长学校、家风课堂等,辐射带动全镇70个村逐步实现基金全覆盖。
丰富家庭服务供给 完善长效机制
5月18日,德州“‘两河’牵手幸福同行”青年职工联谊活动在德城区杨家圈街区举办,60余名青年共同开启一次浪漫的联谊之旅。
市妇联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去年以来,组织联谊活动270场次,2万余名青年参加,招募近800名公益红娘,2000多对新人幸福牵手。宁津县妇联牵头举办“低彩礼、零浪费”国风集体婚礼,为婚姻“减负”,给幸福“添彩”,受到年轻人青睐。
全市妇联组织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聚焦解决婚恋难题、家政服务供给、化解婚姻家庭矛盾、关爱困境家庭等热点难点,政策不断完善,行动不断深入,形成多项长效机制。
“今年我市将巾帼家政进社区列入民生实事,并大力推进,这是‘一人就业、两家幸福’的好事,也是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有力举措。”市妇联主席刘芳介绍,目前全市已有42家家政企业与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设立巾帼家政服务站点151个,组织开展技能培训344场,联合开展“女性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为妇女提供收纳师、育婴员等“妈妈岗”3671个。
建立“妇联+”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市县乡三级妇联全部入驻“一站式”矛调中心,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纳入全市多元解纷机制。2.48万对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经辅导放弃或暂缓离婚。4个婚姻家庭辅导案例获全省优秀案例。
推进困境家庭关爱服务精准化。6800余名爱心妈妈护航留守、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持续实施“春蕾计划”“巾帼送暖”等公益项目,累计筹款970余万元帮扶困境妇女儿童。实施低收入“两癌”患病妇女救助等项目,以精准关爱,提升困境家庭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