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义渡口镇冷家村深入实施强村富民工程——“三笔账”看村民新生活
冷家村鸟瞰图
村民在产业园蔬菜大棚内打工
□文/图本报记者徐冬晓 本报通讯员张立梅 刘艺
马颊河河畔,距离陵城区义渡口镇政府驻地不到10分钟车程,坐落着一处村庄——冷家村。
冷家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容优美,设施完善,周围建有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民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4月30日,记者来到这里,从“三笔账”里看村民的新生活。
村集体增收账——年收入24万元 主要用于改善村容村貌
驱车进入冷家村,宽阔的马路、高大的牌坊、整齐的楼房、老年公寓、卫生室、超市、酒店……
“这哪像村庄,简直就像城市社区一样。”记者由衷地赞叹。
在村委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党支部书记冷相升。“我们村一共有500人,现有耕地878亩,其中村集体土地209亩。去年,村集体收入24万余元。”冷相升介绍。
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哪里?
冷相升算了一笔账: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村集体将村集体的40亩地和村民的230亩耕地按照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赁给德州旺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产业园,一年下来集体收入4万元;老村旧址上,复垦出土地169亩,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年收入10万元;将闲置厂房租赁给制衣企业,年收入10万元……
如何利用村集体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感?居住环境改造之前,冷家村党支部便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的标准配套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去年,村集体又投资8万余元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和改造;投资4万元提高道路两侧和公共绿地的覆盖率,沿街种植了冬青、白蜡等绿化苗木,整体色调和谐统一。
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投资2万元,组织保洁公司对村庄进行彻底清洁和整理。村庄内部主干道两侧种植了月季、冬青等常绿灌木,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真正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冷家村获得“山东省绿色能源发展标杆村”称号。
村民收入账——年人均收入5万元 村民过上富裕日子
在冷家村向南大约2公里处,75座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棚内翠绿的黄瓜顶花带刺,生机盎然。这里便是德州旺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陵城区数字农业产业园,土地流转后,冷家村村民就在这里打工。
负责人赵连香介绍,通过使用水肥一体化、温室传感器等智能配套设施,产业园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种植的环境,远程控制水泵、阀门,检测水量、水质,实现智能化灌溉施肥。产业园采用订单生产模式,主要种植有机蔬菜,目前已与10余个一线城市的盒马鲜生、京东自选等连锁超市合作。去年订单种植西芹1000吨、大番茄500吨、小黄瓜300吨,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纯收入400余万元。
“这种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能够带动周边几个村的集体和村民增收。去年我们将近一半的收入都用在了支付工人工资上,大约有180万元。”赵连香自豪地说。
4月10日晚上6点下班后,在产业园上班的冷家村村民丁萍萍,不到10分钟便回到家中。此时她收到了一条银行短信:您的建行储蓄卡到账2400元。“上个月工资到了。在家门口上班,每天能赚100块钱,还方便照顾孩子。”丁萍萍说。像丁萍萍一样,在产业园就业的村民有50余人,他们的收入主要包含土地流转费和产业园打工费用,村民年人均收入达5万元。
生活支出账——消费支出占收入的一半 更追求生活品质
75英寸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舒适的皮沙发……走进村民周娟娟家,屋内布置温馨又充满现代感,家具家电都是最时兴的款式和品牌。
周娟娟向记者展示了她近三年的消费账单。这几年,她家每年的消费支出大概在五六万元左右,占家庭年度总支出的比重最大。主要体现在日常开销上,如食品采购、换季衣物添置等;还有一部分投入到提升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方面,如购买小型家电、电子数码产品、购置健身器材等。
周娟娟和丈夫经营着一家藤编公司,主要生产藤编家居用品和装饰品。她凭借精湛的手艺和用心经营,赢得了不少客户的信赖。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靠着口碑和不断推出的新品,公司发展平稳,每年的净利润在10万元左右,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以前觉得能吃饱穿暖就行,现在总想着把日子过得更有滋味些,买些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周娟娟感慨道,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消费观念也都变了。
记者留意到,不少提升生活品质的小物件在村里流行起来,有的村民配备了智能手环,许多村民家还用上了智能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