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运街道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书院

原标题:开设舞蹈、书法等70余项课程,广运街道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书院——居民家门口学特长

兴武社区开设儿童足球课。记者徐冬晓摄

□中国城市报记者叶中华 本报记者宋延涛 本报通讯员殷金蕾

编者按 文化社区和文化书院建设是省委宣传部明确的宣传文化重点工作之一。这项工作我市走在了全省前列。3月17日,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国城市报》14版刊发了该报记者和我报记者联合采写的武城县广运街道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书院一文。现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马步要扎牢,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握拳不能太紧,动作要缓而有力……”日前,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广运街道漳南社区文化书院,一名老师正带领辖区居民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社区建设、打造为民服务品牌,广运街道聚焦社区居民需求,整合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深入挖掘邻里艺术团、社会力量、职业学校、培训机构、艺术院校等各类文化资源,探索出“政府+社会+公益”的文化书院发展模式。街道办事处招募52家“红色合伙人”、76名擅长文体教育、技能培训、科普教育、政策解读的公益志愿者组成师资队伍,推出多元特色课程,以“社区统筹、居民点单、多元教学”为主要方式,打造共助、共建、共享的文化书院。

“比起上辅导班,我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社区文化书院。这里有城市书房、文化培训等场景及活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风华社区永锋百合小区居民李敏说。寒假期间,风华社区举办的扎染体验、课外辅导、读书分享等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针对各社区居住形态、群体特征、群众需求等,广运街道对“小区类别、服务对象、治理力量”进行立体精准画像。征集群众需求事项涉及文艺活动、研学、民生政策三大类120项,制定文化书院“居民需求清单”,同步整合社区“文化能人”、“双报到”单位人才资源和“共驻共建”资源,为居民设置多样、灵活的课程体系。

聚焦“一老”,张庄社区开设老年大学“百灵艺术团”课程,漳南社区开设“银龄”合唱团课程,振东社区开设老年毛笔书法课程,搭建居民文艺交流微平台;聚焦“一青”,兴武社区、文昌社区开展编织、面点培训等课程,拓宽居民就业渠道;聚焦“一幼”,兴隆社区开设国际象棋、古筝等特色少儿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目前,广运街道文化书院共开设舞蹈、书法、育婴培训等70余项课程,开展活动1560余场次,辐射118个网格,服务居民2万余人次,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社区建设。

“退休后,我的空闲时间很多,但总不知道干啥。自从社区开办了文化书院,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就有了好去处。而且因为我自己擅长书法,还常去给学员们上书法课,现在日子过得可充实了!”70岁的广运街道居民徐大爷开心地说。

除了文化领域,在广运街道,像徐大爷这样由“被服务者”变成“服务者”的居民还有很多,他们已经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成效的重要力量。目前,街道共选配1200余名“红领巾楼道长”,组建14支“家长服务队”、14支“为老服务队”,发展180余家社区“红色合伙人”,开展幸福市集、文艺演出、文明小区创建、议事协商等社区治理性志愿服务活动523次,社区凝聚力与向心力持续提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