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庄:村改社区,“改”出幸福日子

村民住进了设施齐全的楼房。记者路龙帅摄

□见习记者孙芷琪

近日,记者来到天衢新区芦庄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街坊邻居笑语盈盈,俨然一片和美宜居的新气象。“如今我们出入有电梯、下楼有公园、事事有人管,真正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了!”村民吕彦生笑容满面地说。

芦庄村位于天衢新区袁桥镇,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据芦庄村党支部书记吕学谦介绍,该村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始祖吕付一因靖难之役定居德州,家族渐兴,居所得名吕家街。万历年间,八世祖吕屺从吕家街迁居至减河东岸立村,村名为芦庄,目前村中460余人皆姓吕。

在芦庄村的发展历程中,兴修水利工程一直是村民关注的重点。今年74岁的村民吕学增介绍,在1966年至1991年二十多年里,芦庄村民累计出工1000多人次参加全市的新河道开挖、旧河道清淤、河堤加固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当时挖河条件很苦,吃的是地瓜面、高粱面窝头配白菜汤,每天出工、收工两头不见太阳。”吕学增表示,至今60岁以上的村民还对当时的艰苦生活记忆犹新。这些水利工程造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至今他们谈起来仍然倍感自豪。

“20世纪80至90年代,我们村耕地面积有600余亩,是个农业大村。”村民吕彦生自豪地说,芦庄村还曾发展果树种植,也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2010年后,随着开发区征地,果树生产逐年减少,村民慢慢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商业,有的外出打工,也有的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2011年,随着村改社区的推进,芦庄村村民迎来了新的生活环境。2016年12月,芦庄村与其他几个村合并为袁桥社区,村民们告别了平房老宅,搬进了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楼房。

“自从村民搬上新楼,我们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公路硬化区域都安装上了路灯;道路两旁和楼前楼后种了绿植;供电设施和供电线路基本完成新建和改造;网络信号全覆盖,家家可上网、看电视。”吕学谦介绍。此外,村里也会定期组织广场舞、书法、绘画比赛等文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活动,传承向善美德。

日子过得好,收入是保障。据吕学谦介绍,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占地分红和沿街门市出租,年收入近70万元。如今在芦庄村,村民不仅每年有分红,物业费、医保等都由村集体承担,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200至6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