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青年讲师团送文明到“家门口”

原标题:市青年讲师团送文明到“家门口”——“三句半”里话新风

□本报记者刘臻 本报通讯员刘艳美

“婚事新办新风尚,幸福生活万年长。”1月14日上午,一段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三句半”节目在宁津县津城街道王银家村村委会精彩上演。青年讲师团的4名成员用接地气的“土才艺”,将拒绝高价彩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理念化作朗朗上口的词句,让在场的村民耳目一新。

“今天讲的大伙儿可爱听了,这一句句词里有故事、有生活、有文明。”57岁的村民王玉霞一边听着节目一边介绍,“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让人家看的,没有必要相互攀比,年轻人的幸福不能拿金钱来衡量。”

“三句半”的创作者是共青团宁津县委副书记吴浩然,他也是我市青年讲师团成员。他回忆起创作过程,满脸笑意地说,去年8月底,响应市里号召,宁津县召开了移风易俗部署大会,紧接着共青团宁津县委组织500名适龄青年,召开座谈会,一来号召大家从我做起,践行移风易俗;二来让大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回来后,他便想将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通过编写“三句半”、拍摄短视频等形式,让文明新风以更加亲切、生动的面貌展现在百姓面前。他与津城街道的3名青年宣传干事携手合作,自编自演,配合铜锣、堂鼓等传统乐器,让“宣讲”变身“说唱”,文明新风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播撒进了千家万户。

“现在,宁津好多村不存在摆阔、攀比的现象了,单摆酒席这一方面,每次能节约5000多元。”共青团宁津县委书记朱好程介绍。去年,共青团宁津县委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青年助力移风易俗工作品牌,不断探索实践移风易俗的新途径与创新举措,激发了青年自治内生动力。

不仅是宁津,共青团德州市委在全市范围内依托青年之家、青春社区、青年夜校等团属阵地,开展小品、快板、“三句半”等各具特色的适龄青年主题宣讲,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婚俗改革宣传。同时,广泛吸纳返乡大学生、青联委员、乡村好青年等群体,组建60支青年讲师团,将党的理论方针、移风易俗新思想送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让精神文明入脑入心、落地生根。2024年以来,全市青年讲师团累计开展相关宣讲350余场,受众人数达1.6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