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寺村的小康生活

原标题:家家住上二层带院小楼,冬天室内温暖如春——康寺村的小康生活

康寺村鸟瞰

村民在便民服务大厅办理证照

□本报记者王露 本报通讯员蒲英健

12月18日,记者驱车行驶在距离夏津县雷集镇政府正北方向4公里处的柏油路上,远远望见一处现代化的村庄,一排排二层小楼排列整齐,楼房外面涂着红、黄的颜色,与蓝天、白云、田野,构成一幅美丽油画。

村口路边有一巨石,上面刻着三个红色的大字——康寺村。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仿佛走在某个城市社区。道路两边布置着精致的绿化带,墙面上绘着五彩缤纷的墙画,还有干净整洁的小公园、停车场。

“康寺村是我们县第一批开展两区同建的村,全村统一住上了二层带院别墅楼,地热井集中供暖;土地由合作社集中经营,农民不种地拿分红,自己再打工又挣一份收入;过年过节有福利,日子可滋润了!”走在宽阔的大街上,同行的镇党委书记杨友营向记者介绍。

记者走进路边一户村民张子谦家中。张子谦今年72岁,老两口的家里窗明几净,布置温馨。一楼朝阳的卧室里洒满阳光,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墙上挂的温度计上显示26摄氏度。

“自从住上了楼房,冬天再也不用自己买煤取暖了,村里集中供暖,还给每平方米补贴2元,我们每年只缴1300元。”张子谦笑容满面地说,生活和以前比起来,真是翻天覆地,对现在的生活太满意了。

“2021年开展中心村建设以来,我们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30盏;新建了污水处理站;对楼前楼后进行了硬化,铺了方砖;绿化提升两条主要街道,种植了国槐、冬青等。”走出张子谦家的大门,村党支部书记张寿轲介绍,近年来村里还修建了康寺村小学、康寺村幼儿园、康寺卫生院,辐射小石庄等周边6个村庄。

在基础设施提升的同时,加强软件服务。2020年,镇上在康寺村建设了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成集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多功能室、社会救助平台、道德银行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周边6个村庄的群众可以来这里办理行政事务,不用再往镇上跑。建成村级农家书屋、综合文体活动中心,配备了各种娱乐、健身器材。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功能,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重视榜样示范,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利用文化长廊展示盛德懿行,带动更多群众见贤思齐,传承向善美德。

日子过得好,收入是保障。借助入选市级“中心村”契机,村里整合资金10万元,建设富民工坊工艺品加工项目,解决了村内及周边留守妇女、残疾人和低收入农户就业难题。目前长期固定员工20余人,带动群众就业50余人。村民把地流转给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自己外出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村民王德坡等10余人,在青岛一船厂打工,每人月收入1万元左右。

结合市里的“吨半粮”创建工作,村党支部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把560亩土地托管给鲁供夏瑞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集中经营,开展小麦育种,入股村民每亩每年可获得保底收益800元。村集体的300亩旧宅基复耕地,承包给大户种植,年收入21万元。加上其他收入,村集体每年收入50余万元。

集体有收入,村民得实惠。今年10月,村里重新装修了幸福食堂,为75岁以上老人每周提供两次免费午餐。

“这几年每逢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村里都给俺们这些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米、面、油等物品。”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王德林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一些在外能人致富后不忘回报乡村,积极为村里发展作贡献。夏津丰源农资公司经理边克杰,连续10年向村里老人捐赠食用油、棉衣、热水壶等物品,在村里传为佳话。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