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我市已开展近万场文化活动——“文化大餐”送到群众身边
广场舞展演 记者刘振兴摄
书画家写春联送福字
□本报记者马乐 本报通讯员赵家琦
12月6日,夏津县南城镇拐里三村格外热闹,小广场上搭起了大舞台、立起了LED屏幕,村民围了里三层外三层,2024至2025年度冬春文化惠民季系列活动开幕式在此举行。
要问这演出有多精彩?汇聚了来自省市县文化馆的50余名专业演员,舞蹈、歌曲联唱、相声、魔术、民乐合奏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掌声不断、欢笑连连。演出之余,多名书画家挥毫泼墨,写春联送福字,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赏,排队领取这份特别的礼物,气氛热烈又温馨。“节目太精彩了,还有电子大屏幕,跟县城里的演出比一点都不差。”领到福字的村民王维忠高兴地说。
高质量、有吸引力的文化惠民活动一直是基层群众的精神期盼。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截至11月底,已累计开展9644场高水平群众性文化活动,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有效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我市积极打造“百团汇演”“文化乐民润心畅意”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市遴选了130支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等,因地制宜引导这些队伍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开展展演、公益讲座、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锻炼队伍和培育更多文艺骨干的同时,根据群众意见进一步打磨修改,提升作品质量,真正实现艺术创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德州市文化馆中老年艺术团已经成立近20年的时间,现有成员57名,每当有重要节日或特定文化活动,舞台上总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今年以来,团队共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开展演出30余场次,团长宋玉琴告诉记者:“我们艺术团成员日常参与活动积极性比较高,大家把爱好变成专业,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创作什么,争取多出精品。大家追求的是一种服务他人、陶冶自己的获得感。”近期包括中老年艺术团在内,全市共有7支队伍获评山东省“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同时,我市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机制,广泛开展广场舞展演、合唱展演、社区文艺汇演和“四季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营造“群众演、群众看”的浓厚氛围。54岁的赵燕是平原县舞之韵舞蹈队的队长,经常带队参加惠民演出。最令她欣喜的是,如今广场舞已不仅仅是年长者的专属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为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今年他们的广场舞作品《山笑水笑人欢笑》在全市广场舞展演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以文乐民、成风化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将“文化大餐”直接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乐享高质量文化生活。“小阵地发挥大作用。在惠民演出过程中,我们还开起‘文化小灶’,将非遗传承、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振精气神的同时,传递着基层文明新风尚。”市文旅局公共服务科副科长孙晶晶表示,他们将继续立足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文艺精品力作,与时俱进、常办常新,让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更广惠及群众,泽润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