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寺镇刘集村立集市兴商贸延续至今

原标题:抬头寺镇刘集村立集市兴商贸延续至今——因地制宜 再绘物阜民丰新图景

刘集村俯瞰(资料图)。记者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杨鸣宇 本报通讯员刘苹苹

天衢新区抬头寺镇刘集村有着6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刘集村人用勤劳的双手,再绘物阜民丰新图景。

刘集村为刘、李两姓之村。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刘姓先祖带领全家从河北乐亭来此落户,取名为“刘集村”。数年后,李姓先祖从山西迁来,自此两姓和睦相处,共建家园。

刘集村过去紧邻德州通往济南的官道,地理位置优越,人流量大,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据《德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刘姓先祖为繁荣一方经济,招引各地商家来此立集。那时的刘集村沿街店铺林立,商号齐全,凉帽商行驰名全国,商品远销苏杭和京津等地,享有刘集大集之称。

大集逢农历一、六开市。天未亮,集市上已摆满摊位,四面八方的赶集人纷至沓来,沿街铺子早早便开始叫卖。集市绵延400余米,不仅有包子、肉饼等各式早点,还有瓜果蔬菜、家禽牲畜、水产品等。“我小时候赶集真是人山人海,卖什么的都有,有时还有杂耍、戏法表演。如今,村里的大集虽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但却更加规范整洁了,天南海北的商品货物都能在这里买到,赶集上店瞧新鲜成了平常事儿。”75岁村民刘成山感慨地说。

“相传‘德州先生’田雯的晚年居所‘瓜隐园’,就建在我们刘集村附近。”刘集村村委委员刘世端介绍。田雯,清初名臣,人称“德州先生”,著有《山姜诗选》《黔书》《长河志籍考》等作品。其中,《长河志籍考》是田雯晚年献给家乡的方志巨著,记载了很多德州人文历史、名胜古迹,以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据传,田雯晚年偶然路过刘集村附近,被这里的田园风光深深吸引,决定在此颐养天年。”刘世端说。田雯67岁那年,夫人马氏病故。他曾回到德州,在城东南马颊河畔置地安葬马氏,并在墓地不远处建一房舍,取名“瓜隐园”。清康熙四十年,田雯辞官归乡后,便在“瓜隐园”居住生活。

刘集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村民除了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外,还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种植。

“村里今年有50多户村民种植了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瓜果,一亩地收入能达到2万元左右。去年种植面积为45亩,今年又增加了15亩。”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士勇介绍,村里定期组织蔬菜种植技术讲座,邀请专业人员传授种植经验。

刘集村还计划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修缮,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修建精品民宿,发展文旅产业,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